这一现象直接威胁到美国科技巨头的商业利益——微软 CEO 纳德拉虽公开表示“廉价AI惠及所有人”,但其内部对DeepSeek的评价已将其比作“用弹弓击败巨人歌利亚的大卫”。

不止更好用,也更强

而实际上,R1 真的比 o1 弱吗?我想并非如此。

DeepSeek-R1 在 Humanity"s Last Exam 学术基准测试中以 9.4% 的准确率超越 OpenAI o1(9.1%),同时以更低的校准误差(81.8% vs 93.4%)展现更优的不确定性认知能力。

更便宜,更好用,甚至更强。

对了,还开源。

不急吗?怎么可能不急。

客观条件的限制,激发更了不起的创造力

中国的 AI 产业,在过去几年里,受了很多苦,吃了很多非市场因素的竞争。

很多人心里憋着一口气,而 DeepSeek 为代表的,许多的中国 AI 公司,许多了不起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们,为大家出了这口气。

芯片出口的限制倒逼我们去搞算法的创新,正如OpenAI前高管所言:“资源限制激发了中国科研的创造力”。这种“低成本突围”不仅让美国技术封锁政策失效,更动摇了其“烧钱换领先”的垄断逻辑。

特朗普与拜登政府政策遗产的冲突在此事件中尤为明显。特朗普任命的AI顾问大卫·萨克斯认为,DeepSeek的成功恰恰证明拜登的芯片禁令“束缚了美国企业”,而现任政府则试图通过安全审查延续技术围堵。

无论是对 DeepSeek 作出的「知识蒸馏」指控还是美国海军以「潜在安全和道德问题」禁用 DeepSeek,其实都是基于「国家安全万能论」的一种反应。

我先给你扣个帽子,然后再来想对策。

正如《南华早报》评论:“当富家子弟团队被穷孩子击败时,他们首先质疑对方是否作弊”。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当弱势的一方开始变强,攻守之势异也,强势的一方总会去压制弱势的一方。

当非西方主导的技术突破已经成定局,尤其是来自一个过去几年里被层层限制、极限施压的东方大国时,这种震撼,只增不减。

国家安全调查,究竟是护城河,还是遮羞布

我们总是希望在堂堂正正的技术路线上进行创新的竞争,但现实从未如此理想。

美国对 DeepSeek 的调查,与其说是维护安全,不如说是企图用行政手段去减缓技术权力的转移。

过去几年,301 调查可能比过年大家放的烟花还勤,指控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这究竟是护城河,还是遮羞布?

模型就在那里开源,不妨看看,少做些令人贻笑大方的事情。

论文就在那里,方法论就在那里,美国企业要是想复制,手里握着更多的卡,理应能够快速超过 DeepSeek——但这无异于承认中国的 DeepSeek 搞出了一条领先的技术路线。

所以 OpenAI 才要讲什么「独立发现」了 o1 的成果,无非就是要摆一幅「我已全懂」「你的创新不是创新」的态度。

又要芯片上卡脖子,又要占领技术路线领导的话语权,还要追求实现能力的全领先,好事全给他占了,很幽默,真的很幽默。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回望 21 世纪 10 年代开始的新对抗,尤其是半导体行业的非市场干预,会不会用“硅幕(Silicon Curtain)”落下来形容这个时期呢?

硅幕已经落下,强弱相互转换的故事,又将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