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又因为明朝不沿用元代的层层审批,对民间私刻十分有宽容度,这就导致了印刷业的发达。
其实按照大明的识字率来说,办报带来的舆论影响是极大的,道理很简单——识字的人多。
很多人都对明朝有误解,认为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
但实际上从洪武开始,整个大明对于教育的基调就已经确立。
大明是从府、州、县、乡都有官办的学校,乡里办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注意!社学是免费的,只要是愿意来就行。
而府、州、县的学舍就有定额了,因为只要上了,就免费吃喝,不过就有了月考和大考。
这里涉及到了朱元璋想要废除科举的野心,暂且不表。
总之在大明,鼓励教育是十分夸张的,已经下到乡村,是所有封建社会中首个把教育推动到乡村的。
这里抛开农村家庭是否会牺牲劳动力去读书的问题,这是个人和家庭意愿问题,无法论证。
可单就大明给了这么个渠道,让有意愿读书的人有渠道去读,尽管社学只是教基础识字以及法律常识,对科举没有任何用,但考虑到背景,作为基础教育福利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是以整个大明的识字率纵观所有封建王朝中,都属于很出色的存在。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几乎在大明得到了贯彻。
不然也不会诞生阳明心学,导致私塾之风、书院议政之风盛行。
也就是说,办报,不止会影响到舆论,甚至是可以赚钱的。
而且在大明也都已经有了报纸雏形,官方邸报就是其中一种。
是了,官方邸报。
朱由校心中一动,民间的报纸或许时机还不够成熟,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是邸报确实可以利用一下。
当前的官方邸报,内容复古,政治信息是有,但是因为不重视,多数只是写写旨意,写写官员的调动等基础信息。
作为舆论的利器,和政治导向,它显然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可是,要让谁来做这个事?
清流官员肯定不行,一个搞不好没注意,官方邸报上保不齐就整日出现学术探讨那就没有了意义。
必须是一个机敏、能够揣测上意的人。
最好姓胡……
朱由校陷入沉思。
……
……
而就在朱由校盘算着对邸报下手时,另一边王在晋已经失魂落魄的回到了兵部。
然后王在晋便寻了黄嘉善说了此事。
“君臣离心到这地步了吗?”黄嘉善坐在椅子上,苦吟一声。
王在晋沉默了一下,沮丧道:“下官是否该写辞呈?”
黄嘉善叹息一声,摇头说道:“万岁既然没有对你处置,就说明万岁用你,只是不满你这种行为,如今战事欲起,正待用你,何以辞官?”
王在晋叹了口气,心里却十分不好受。
黄嘉善也明白对方是一片公心,如今被万岁责骂,是以难受不已,便好言宽慰起来,随后先让他回家休息。
王在晋却摇头表示无碍,便告辞回公廨处置公务。
而事情也渐渐风传。
舆论渐起。
不过在此之际,另一件热搜之事也在紧锣密鼓间到了尾声。
时泰昌元年十月十六日,内阁便上呈了户部尚书的候补名单。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