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人口激增,关中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去年一季不稔,便造成了粮食歉收,长安上百万人口正嗷嗷待食。
如何让长安百姓人人都能吃饱喝足,是眼下亟待解决的心疾。
想到这里,李隆基的心情更加沉重。
他对高力士道:“力士,此次东迁,京兆尹源乾曜可曾一同随行?”
源乾曜升为黄门侍郎不久,被罢去宰相,转任长安留守、京兆府尹。
高力士回道:“此次调拨粮食,源乾曜是负责人之一。先陛下半个月,就来到洛阳了。”
“你将源乾曜和诸位宰相召集起来,一同前往贞观殿议事。”
说罢,李隆基抽身离去,高力士奉命去寻找源乾曜。
一帮争吵的民众也渐渐散去,
王维对澄怀行了个叉手礼,道:“晚生与尹谏议萍水相逢,佛道殊异,彼此却能知音识曲,实在难能可贵。告别前,想作诗一首,赠予尹谏议!”
澄怀非常高兴,取来纸笔。
王维挥笔写下一首《和尹谏议史馆山池》:“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春池百子外,芳树万年馀。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
这首五言律诗,字字清微,亦佛亦道。
澄怀如获至宝,默读了好几遍,才将纸张叠好,仔细收入风袖里。
“山高水长,与君有缘再会!”王维叉手告别,悄然离去。
望着他的背影,澄怀觉得,王维既像一个与他结伴修仙的烟霞道侣,又像一个独自在佛前拈花微笑的清信居士,心里涌起一丝惆怅而温暖的感觉。
一缕金色的余晖,投在贞观殿里,温暖而安详。
李隆基坐在大殿上,出神地望着不远处的佛光寺,想起刚才百姓关于佛道的争论。
那金色的重檐屋顶,衬着乾元殿高耸的莲花攒尖顶,高低错落,在落日余晖里浮光跃金。
他做梦也没想到,母亲一生崇道,最后却是死在佛光寺里。
要不是武承嗣早已被斫棺戮尸,他一定要亲自挖开冢坟,将其拖出来,鞭尸一千遍,一万遍!
得知母亲的死讯,他曾发了疯似的,冲出东宫,在紫微城里四处寻找母亲。
茫茫雪地里,李隆基不停地呼唤着母亲。
却不知道,母亲早已成了弥勒菩萨眼里的两瓣莲花。
李隆基还记得母亲说过的一句话: “三郎,你要记住,武氏一族依靠佛教势力,篡夺了大唐江山。将来,你一定要尊道、崇道,只有道教才能让天下归于清净!”
开元二年,姚崇请旨清理寺院和僧尼,他对佛门尚且留了一点仁慈,不想将其赶尽杀绝。
现在,他决意要将道教高高捧起,大力打压给大唐王朝带来灾难的佛教和恶徒。
李隆基依稀看见母亲云鬓斜簪,薄胭淡脂,身姿轻盈如紫燕绕梁,笑意盈盈地向他翩跹而来。
一袭筠雾色的衣裙,飘飘袅袅。裙尾上,合欢飞花如锦,花卷千重,纷落四方。
“三郎,阿娘回来了,怎么只有你一人在?你的父王呢?两个妹妹呢?”
她不是昭成顺圣皇太后,是父亲朝思暮想的窦德妃,是他魂牵梦萦的母亲!
他满眼清妙,欢欢喜喜地伸出手,就在指尖触碰到她的那一刻,母亲却如那缕落日余晖,化成了一地碎金。
“陛下,陛下!”耳边响起源乾曜的轻唤,不安分的思绪猛地被他唤了回来。
“众卿说到哪里了?”李隆基使劲眨了眨微润的眼眸。
“从洛阳含嘉仓转运粮食到关中,一石粮食就需运费五百文。随着长安人口数量增长,每年调拨的粮食也急剧攀升。高昂的运费,是朝廷的一大重负!”
源乾曜进士出身,历任江南道巡察使、谏议大夫、梁州都督等职。
开元元年,源乾曜得到太常卿姜皎的举荐,入宫奏对。他神态清明,气质爽朗,回答问题有条不紊,受到了提拨。
李隆基眼里的欢喜,如星子一般陨落。
源乾曜口中这笔账,他曾反反复复地计算过。
“太宗皇帝时期,关中产粮基本可以自足,每年仅需从关外调运粮食二十万石,便可解决长安所需……”
源乾曜道:“现在的长安,每年粮食缺口高达两百万石。这些税粮,仅从洛阳到长安的运费,就需要一百万缗!”
李隆基沉声道:“关中土地兼并严重,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少,大部分粮食都需要从关外调运!”
“不仅如此,各地官府纳粮艰辛,调运税粮的时间也很漫长,江南的稻米运送到长安太仓,往往要半年以上。”
“如何在各地纳粮,并将其顺利运送到长安,已经成了朝廷当下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朝宰相的宋璟,也为这个问题想破了脑袋。
“陛下,粮船须经黄河进入渭水,再通过漕运到达长安。您走过崤函古道,亲眼见到过三门峡,那是黄河中最着名的鬼门关,粮船一到那里,多有倾覆之危,折损粮食常常十之七八!”
苏颋站了起来,奏道:“不仅如此,主事纳粮和运输的常平署、太仓署、都水监等官吏,为了催促运粮,常常驱使百姓,榜笞号苦声不绝于途,使得民怨沸腾!”
大唐的产粮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和江南,受陆路运输工具及崤函古道艰险难行的制约,黄河漕运是当下唯一的运输渠道。
黄河三门峡段,长约一百三十多里。
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流,百姓称之为“人门”、“鬼门”、“神门”,故名曰“三门峡”。
两岸峻峙如门,壁立千仞,河中礁石密布,怒波四溢,连鬼神都难以通过。
粮船想要渡过这处天险,只能依靠纤夫、风力和船夫三者密切配合,小心翼翼地挽舟上行。
否则,一船致损,就要倾覆数百石粮食。
显庆元年,高宗天皇大帝曾发六千人整修人门栈道,开砥柱三门,凿山架险,在河岸低处架木为桥,连结各段栈道。
垂拱四年,圣帝天后派人重修过人门栈道,清除三门下游礁石险滩,重新疏浚河道。
李隆基也多次让工部官吏组织梓匠对粮船进行改进,仍然无法提高粮食的运输能力。
东迁洛阳时,必须路过五山四岭中的崤谷,见识了山高路窄的颠簸之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