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东宫讲官后,李宁安并没有感觉轻松多少,他收拾好东西就匆匆回到了家里。
林寻有孕了,初为人父容不得他不注意。
前些日子,林寻一直感觉身体不适,李宁安请了大夫过来。
也许是因为孕期较早,大夫还无法确诊。
许氏她们和李宁安都担忧了好几天,之后李宁安找了太医院中一位太医帮忙看,才确定林寻是有孕了。
在雍代人眼里,李宁安年近二十岁还无子嗣属实是太迟了,自古以来,多生多育、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植于中国人心中。
子嗣的绵延关系着血脉传承和家族的兴旺,维系着古代社会运转、推动农耕文明的发展。
因此,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官方都不遗余力地鼓励生育,以充足的劳动力劝课农桑。
朝廷在新朝建立后因天下丁口减半,下达过严厉的催生令。
战乱使得人口凋零,严重影响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百姓的徭役负担沉重,如不服役,则需折钱交官。
高祖皇帝针对这种状况,规定生一个孩子可免徭役两年,这项政策激发了人民生养子女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雍初的人口恢复,也有利于分担徭役。
太宗还诏令产子者免除三年徭役,并赐予“胎养谷”三斛,免除其丈夫一年徭役。
此外,孤儿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婴儿,由国家供养。
这些政策导致男女成婚年纪逐渐年轻化,十四、五岁少男少女就早已孕育孩子,出生孩童是多了,但夭折率同样居高不下,直到近十年才缓和些。
虽说不似别人十七、八岁生子,但李宁安却觉得时间正好,正是林寻身体好精力足的时候,他们两人也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准备。
入职翰林院之后,李宁安陪伴妻子的时间便越来越少了。
林寻怀孕后,他心中感到愧疚,每天下值后都迅速回家,推脱了喝酒等娱乐应酬。
秦义康和廖贺还笑话他妻管严,但两人却也将自家夫人借出来,时常找林寻说说话,或者教授林寻自己怀孕时的经验。
李宁安也修书一封到南京,将老丈人和丈母娘请过来,林贺义在南京典籍任上待的属实不痛快,整日于国子监中处理文献枯燥乏味的很。
正好如今林寻怀孕需要亲人照看,余氏虽说是她继母,但好歹有几年养育恩情,有个娘家人在身边她也安心些。
本不愿劳烦别人,怎奈老丈人是个官迷,去京城可以,但得给他寻个事做。
罢了,李宁安只得求到自己座师谭彦霖头上,觉着调任北京国子监怕是不如老丈人的意,事前就招呼做典籍官太过枯燥。
最后去了顺天府衙任儒学教授,官阶未变依旧是从九品,但怎么说都是成了京官了。
自庆宁四年中会试后,李宁安一直留在京城,担任东宫讲官后使得他现在更加难以请假。
原计划今年他一定要回家看看,但有了孩子之后,计划被再次推迟了。
两年的时间过得飞快,但这两年里李宁安经历的比他苦读十载的经历还要多。
“我没什么事的,相公不必担心。”林寻把脑袋靠在李宁安肩膀上。
李宁安摇了摇头:“我不是担心,只是想多陪你一些时间。”
他将妻子紧紧地拥入怀中,两人结婚已经五六年了,但夫妻之间的感情依然像新婚时那般。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