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开始授课。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放下手中的书简,韩非环视一周,看着讲台下面的学子问道:“二三子谁知道孟子这段话的含义?”
“老师,我知道。”
嬴政起身道:“孟子这段话所云之意,在于一个施行仁政的君主,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让老百姓有土地,能够养活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这样,百姓便会有‘恒心’,然后安居乐业。”
韩非微微颔首道:“正是。君主要给土地百姓是肯定的,但是分配土地亦是个问题,基于此,孟子提出了井田制。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井田制?”
“所谓的井田制,就是九百亩田地按照‘井’字排列,户人家每家一百亩,中间的那一百亩地就属国家公田,公田由户人家共同耕种。”
“不错。”
韩非赞赏地看了嬴政一眼,说道:“看来政公子对于孟子之学说,还是颇为了解的。但是井田制的意义并不在分配法则上,而在于孟子在井田制中强调‘经界’的观念,说通俗一些,就是孟子十分强调土地归属边界的清晰明了。”
“孟子之井田制旨在强调:要保证国家安定,除了保证百姓有地耕以外,还要把土地归属边界划分清楚。如果国内百姓于百姓之间的土地界限清晰明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土地界限清晰明了了,那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与国之间,一定程度上就不会因为土地界限不分明而发生不必要的争斗了。”
“由此来看,孟子提出的井田制仅将其看成一个土地分配制度的话,肯定是不完善,但是其井田制透露出的‘分清边界’的思想,却表现了孟子的重民思想,其次也侧面告诉我们,孟子认为当时的战争,大多源于争夺界限不明的土地等资源。”
“井田制,则是能划分井田之边界,是为善政。”
“先生所言,恕我不敢苟同!”
就在这时,成蛟又站出来拆台了。
成蛟朗声道:“井田制早已过时。在我秦国商鞅变法之时废井田,开阡陌,若井田制是为善政,为何早已被列国遗弃?”
“法,无万世不变之法。井田制适用于过去,并适用于当下,纵然是善政,被废弃亦是理所应当之事。”韩非淡淡的回答道。
“先生,我也曾拜读过孔孟之道,时常不解,甚是困惑,还请先生为我解惑!”
“请讲。”
成蛟昂着头,又问道:“先生是儒家,还是法家?”
“这个,实在不好分辨。”韩非摇摇头道:“韩非早年就拜读过商鞅、管仲之书,颇有所得,按理说,是为法家。不过也读过孙武、吴起的兵书,受益匪浅,当是兵家。韩非读过各类杂书,后来又投奔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应是属于儒家。”
这份履历,真是有够丰富的!
“这……”成蛟瞠目结舌地道:“先生还是荀子的弟子?”
对于荀况的大名,成蛟如何不知?
荀子,名为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
荀子是赵人,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后来荀子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