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官场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外任官与京职官相遇,外任官曰:‘我爱京官有牙牌。’京官却道:‘我更爱外官有排衙。’

排衙又叫‘小上朝’,皇帝老儿在京城金銮殿上大升朝,县太爷们则在地方县衙里小上朝。

虽然是典型的床板底下抡大锤、螺蛳壳里做道场,但礼仪和制度却不可废。且越是有官瘾的县太爷,对此越吹毛求疵、乐此不疲。

每日卯时,县衙梆发炮响,县丞、主簿、训导、教谕、典史、巡检、驿丞、税监......这些头戴乌纱的芝麻绿豆官,还有六房司吏、典吏、三班首领这些身穿黑衫的胥吏,全都在二堂分班肃立。

所谓点卯,指的也就是这个时候。待到二梆敲过,堂鼓击响后,长随便出来高唱一声:“县尊升堂了!”

新来的长随喊了一声,众人便看到知县姚璟端着方步,从‘海水朝日’的屏风后转出。脚步比平日轻快了不少,脸上还带着罕见的笑意,在大案后坐定。

一众官吏齐齐拜见,高唱道:“拜见堂尊!”

“免礼罢,诸位请坐。”姚璟一挥手,一众佐贰杂官就坐在位。一众胥吏没资格坐,只能站着听大老爷讲话。

往常这时候,县老爷不是兴致寥寥地挥手退衙,就是在堂上痛心疾首地做演讲。

底下众官吏呢,便眼观鼻,鼻观心,心神涣散......只盼着赶紧结束,好各回各衙,再拿自己的属吏摆威风。

可今日,姚璟一反常态,只笑吟吟地端坐在正位上,也不着急着开口。底下的众人见此怪异的场景,反倒感到一股不祥的意味。

身为二把手的刘县丞,不知为何心里也有些发虚,主动开口向姚璟问道:“县尊,不知可否有要事宣布?”

事实上这种县里的衙参,也跟国家大朝一样,只是个仪式而已。正经的公务,有案牍往来,也有单独面议,只有形成决议后,才会在这里公布。

刘县丞故意这么问,其实就是在探姚璟的虚实。

姚璟从来不是那种藏头露尾之人,闻言后轻描淡写道:“也没什么大事儿,就是昨日本官新聘任了一位师爷,今日趁此排衙的机会,让诸位认识一番。”

说着,一身月色白长衫、风流倜傥的何瑾,便从屏风后走出。大秋天的时节里,他手里还摇着一把折扇。待走到姚璟身旁后,眼神儿止不住地一阵阵幽怨。

何瑾当然这幅鬼样子。

毕竟,他原本计划着只想当个挂名的弟子,想让姚璟提携自己而已。可没想到,大明朝这些读书人还真不是好糊弄的。

尤其姚璟,虽然一脑子古板僵化的腐儒思维,可智商却还是在线的。借着师徒名分反将一军,便把何瑾牵来了县衙里拉磨。

好在,何瑾也只是幽怨了一小会儿,也就不怎么在意了:毕竟,他也知如今自己跟姚璟的关系,已迈进了一大步。

比起之前那种赤裸裸的交易利用,这样坐实名分、你我互助的师徒情义,更多一层温情脉脉的友好。

想到这里,何瑾便又会心一笑,陡然将扇面对着底下的胥吏们一招,上面龙飞凤舞的六个大字:颤抖吧,凡人们!

这个动作,一下引得堂下众人瑟瑟发抖——当然,他们不是可被吓得,而是被气得!

如今在太平县兴风作浪的何瑾,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尤其他身边那位猛士,更是号称‘胥吏终结者’:今日三班首领,一个快班捕头宋大力是被提拔替换的,另一位壮班班头还吊着膀子,唯有还未与何瑾直接冲突过的皂班班头,还算幸免于难。

知县大人不想着替衙里衙役出气,反而还将罪魁祸首堂而皇之地带到了这里,还聘请他当了师爷,这什么意思?

当下,皂班班头王德全就炸了,上前道:“县尊大人,我不同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