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水和学徒阿福告别了受灾的村落,带着疲惫却又欣慰的心情返回济世药堂。一路上,他们回想着在村落里的点点滴滴,那些与村民们共同对抗饥荒的日子,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医者的责任。

刚踏入药堂,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听到一阵痛苦的呻吟声。胡秋水赶忙放下行囊,快步走向声音的来源。只见一位面色苍白、身形消瘦的男子躺在病床上,腹部高高隆起,像是怀胎数月,四肢却瘦得皮包骨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子身旁,家人满脸泪痕,焦急万分。

胡秋水立刻为男子进行诊断。他先是仔细观察男子的面色,发现其面色萎黄,毫无血色,眼睑和指甲也呈现出明显的苍白。接着,他为男子把脉,脉象弦细而涩,如同在淤积的河道中艰难流淌的水流。再看男子的舌苔,舌苔白腻,舌体胖大且边缘有齿痕。

凭借着穿越者的记忆和扎实的中医功底,胡秋水一眼就判断出男子所患的是血吸虫病。在现代医学中,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史,比如患者是否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是否有疫水接触史;临床症状上,急性期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慢性期则会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在现代,治疗血吸虫病主要使用吡喹酮等特效药物,能有效杀灭血吸虫,减轻症状。

但在这明代,没有吡喹酮这样的现代药物,胡秋水只能依靠中医药的智慧来对抗病魔。他深知,血吸虫病在中医里虽无完全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蛊胀”“积聚”“黄疸”等病症范畴。从中医理论来看,血吸虫病的发生多与外感疫水、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以及脾虚失运等因素有关。

胡秋水轻声询问男子的家人:“他之前可有接触过生水?比如在河里游泳、洗衣之类的?”男子的妻子哭着回答:“他经常去河里捕鱼,每次回来都湿漉漉的,也没太在意。”胡秋水心中更加确定了自己的诊断。

“乡亲们,你们别着急,这病虽然棘手,但我们一定会尽力医治。”胡秋水安慰着男子的家人,同时在脑海中迅速思索着治疗方案。他决定先从清热利湿、解毒杀虫入手,以缓解患者体内的湿热毒邪。

胡秋水转身对阿福说:“阿福,去准备苦参、百部、贯众、茵陈、栀子这些药材,要快。”阿福立刻跑去药房,不一会儿,便将药材准备齐全。胡秋水亲自煎药,一边煎一边向阿福解释:“苦参和百部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贯众不仅能清热解毒、杀虫,还能凉血止血,这三味药可直击病邪,杀灭体内的血吸虫。茵陈和栀子能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黄疸症状。”

药煎好后,胡秋水小心翼翼地扶起男子,一勺一勺地喂他喝下。男子喝完药后,微微皱了皱眉头,似乎药味有些苦涩,但他还是努力咽了下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胡秋水每天都密切关注着男子的病情变化。他发现男子除了腹部肿胀、四肢消瘦外,还伴有严重的腹泻,大便稀薄且带有黏液和脓血。胡秋水知道,这是病情发展的表现,体内的湿邪与虫毒相互交结,损伤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于是,他在原药方的基础上,加入了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药材。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这三味药能增强脾胃功能,帮助患者运化水湿,改善腹泻症状。

“阿福,这药要多煎一会儿,让药效充分发挥出来。”胡秋水叮嘱着阿福,“患者脾胃虚弱,我们要慢慢调理,急不得。”

随着治疗的推进,男子的腹泻症状逐渐减轻,大便也逐渐成形。但他的腹部肿胀依然没有明显消退,胡秋水知道,这是体内的瘀血阻滞,水湿停聚所致。他决定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方法,进一步治疗。

胡秋水开了新的药方,加入了桃仁、红花、泽兰、益母草等药材。桃仁和红花能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泽兰和益母草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利水消肿,帮助患者消散腹部的瘀血和积水。

在用药的同时,胡秋水还采用了针灸疗法。他选取了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关元等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中脘是胃之募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关元为任脉穴位,可补肾培元、温阳固脱。胡秋水手法娴熟地为男子施针,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辅助药物治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