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未来世界一个个去
两日后,徐皇后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在医院静养。
其实挺难受的。
因为朱元璋要神化自己,虽然可以让徐皇后来现代治病,却不允许她接触现代一切信息。
在私人医院里也是单独病房,电视机之类的全部拆掉,没有任何电子设备。
医生和护士也只是每天过来观察一下情况,且还让马皇后陪同,几乎相当于监视,不让她有机会知道这是未来而不是修行界。
所以徐皇后术后的生活非常枯燥无聊,每天就是与马皇后聊聊天,从窗户看看外面的绿化植被,蓝天白云之类。
连朱云峰和季赫都觉得朱元璋在虐待儿媳。
但对于徐皇后来说,即便是这样她也已经很开心了,每天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也能理解。
现代人过不惯每天没有电脑手机的生活,没有娱乐,没有信息输入,就会觉得精神状态萎靡,整个人都快要疯掉。
然而古人,特别是像皇后妃子一类,她们本身就是被圈养在宫中,谈不上有多自由。
信息接收也非常片面,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大明疆域有多大。
过惯了这种圈养的生活,倒也无所谓。
何况徐皇后本身也已经知道了历史上今年自己就要死,现在能有机会活下去,继续陪着大朱棣。
别说只是被圈禁起来,就算是受再多的苦,她也愿意。
只能说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老朱着实坏了点。可站在古人角度来看,能活命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几日后,洪武朝乾清宫内,朱元璋正坐在书桌后面批阅着最近一段时间锦衣卫上来的奏折。
现在大明的江山已经全由朱标治理,朱标离皇帝差不多也就只剩下登基。
不过老朱并没有传位给朱标自己当太上皇。
经济一好什么弊病都来,粮食提升了就是生产力的提升,人口劳动力在最近几年大批解放,势必造成各种问题。
必须给百姓找工作。
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在街上瞎溜达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困扰。
所以就得开矿、建工厂、铺铁路、修公路、发展手工制造业以及蒸汽机、纺纱机、电动机等初级制造业。
特别是纺织业。
我国开国初期,有一半的工业都是靠纺织业撑起来。
另外一半则是钢铁行业。
因而纺织厂以及钢铁厂现在是重中之重。
但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起来的,工业也不是那么快就能立即遍布全国。
朱标已经在全国各布政司做了许多工业规划,包括很多国家级项目,可社会上依旧有不少吃饱了的闲散人员。
最主要还是钢铁行业上了先进生产力,直接以电弧炉炼钢。
大明还不断从现代引入发电机组以及电弧炉,比传统炼钢方式效率快了很多倍,导致大明的钢铁产业初期不需要那么多产业工人。
结果就是生产力提升得太快了,使得多余的劳动力来不及转型,社会治安成了问题。
人一吃饱饭,又没活干,事儿就惹出来了。
地方锦衣卫就得四处出动,解决这些麻烦,以此维护老朱家的统治稳定。
朱标也被迫暂停继续引入电弧炉,而是打造传统转炉炼钢。
虽然降低了效率,但工作岗位则是大大增多。
百万槽工衣食所系这句话看上去轻飘飘,实际上背后不知道多少个家庭需要。
所以有的时候用落后技术形成产业规模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而作为大明基石,老朱掌控着锦衣卫,就意味着如另外一把监管百官与百姓的利刃悬在他们头顶。
老朱一天不退位,那握着这把剑的人就一天在盯着他们。
因而老朱在位比不在位更有利于震慑贪官污吏,以及地方可能会迅速出现的黑恶势力。
毕竟后世我国扫黑除恶,除了特殊时期,如果没弄出人命,最多最多首恶死刑,其余从犯是根据犯的过错来定罪,还谈不上都杀的地步。
但老朱可不管你这些。
要是在大明组织黑恶势力,勾结地方官府、豪强欺压百姓,别说参与人员,连家属都不一定保得住。
在这种情况下,老朱不退位,就起到的是定海神针的作用,威望与号召力惊人。
此刻书房内,老朱快速批阅着发上来的折子。
这些基本上都是地方锦衣卫、大理寺以及当地官府衙门审核过的,上级部门也确认过。
其中或许存在极少数冤假错案,但大部分判决肯定没什么问题。
大理寺、督察院以及锦衣卫都已经审查过,差不多就是老朱一签字,就有很多人被砍掉脑袋。
正在这个时候,朱标走了进来。
他手里拿着一些公文,来到朱元璋身边说道:“父亲。”
“嗯。”
朱元璋点点头,放下手中的毛笔道:“怎么了?”
“这是去年的统计数据。”
朱标把公文放下来道:“各部完成了前年我交代的规划内容及数据统计,今天交上来了,拿给父亲看看。”
“哦?”
朱元璋接过来开始翻看起来。
古代社会其实就有数据统计,起源于秦朝,发扬于汉朝。
在汉代基层统计人员叫计吏,各州府负责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官吏叫上计掾。
司马懿和邓艾未发迹之前,都做过这个职务。
到了宋朝时期,甚至专门设立过类似于后世统计部这样的部门,名字叫总计局,只是三司也有统计职能,职能相叠于是仅存在一年就被撤销。
但古代统计数据比较粗粝,只统计人口、土地、粮食、仓库、赋税、治安、邢狱等情况,对于其余数据统计较少。
现在新时代了,就得又统计钢铁产量,纺织产量,工人数量,农业人口,gdp等等。
为此朱棣新设立总计部,以此统筹全国数据,观察情况。
当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