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
民国时期·,上海煤炭行业以苏州河为界,分为南市场与北市场南市场民居集中,主要经营民生柴炭,北市场工厂云集主要经营工业用煤炭,民生能源亦多以煤球为主。
阿良在南市初创业,经营柴炭,三四十年代因成婚从南市迁至虹口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另开煤炭店,南市的柴炭行就留给其弟阿民经营。
到了四十年代后期,随着科技发展,生产机械化程度也水涨船高。机制煤球作为民生主要生活能源,逐渐取代了柴炭。跟随行业与时俱进,“勤生柴炭行”改为“勤生煤号”,阿良又一次“顺其自然”,转型成了“煤球店老板”。当时,店里有两名雇工,家中有一位娘姨,都是同乡人。
阿良移民上海成家立业,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一辈子秉承的生活信念就是——“知足长乐,其乐融融”。
NO.20
在这期间,四叔因弱质难恒,加以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他只身在上海滩打拼,实为本氏从农村走进城市的第一人,移民上海的拓荒牛。他耽于拼搏,终身未娶。虽无子嗣,但将两个侄儿视如己出,带领他们移民上海,力助他们成家立业。他把这当作自己身为长辈的担当,他做到了,完成“使命”,放心离去。
他是引领本氏移民上海的“第一推动力”。饮水不忘掘井人,作为上海移民的后人理当牢记这位“四公”,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NO.21
人生苦短,情义深长。三位异姓兄弟赤诚相待,冷暖相护。他们虽无血缘关系,但有生死之交的今生缘,重情重义,远胜过同胞手足。他们的挚友情印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古老哲理。
直到五十年代,时代变迁,各奔东西。虽人各一方,但都还同在上海,时时牵记于心。
NO.22
阿庆曾疾患缠身,阿寿、阿良曾苦心相劝安心养病。阿庆无奈而言:“上台实在唱不动。”终因旧病复发而不治,英年早逝。
五十年代初,阿良曾在当时居所租一亭子间,让阿庆携妻儿住下,以便照应。这段时间成了他们最后相聚的日子。
NO.24
其实,“换帖兄弟”还有一位老四,名斯文,也是浙江人。他们叫他“阿斯(四)”,比阿良小两岁。其父是大学教授。四十年代末随父母迁居南京,后成为一家报社的主编。五十年初来沪出差,曾留宿阿良家。之后就不知所终了。
还有一位牙科张医生,虽未换帖,却是好友,称阿良夫妇为兄嫂。从四十年代至离世前夕,常来常往。
NO.25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