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师寒是岳阳人氏,少时天下未靖,父亲因兵燹而亡,汪母一手拉扯他长大,教书识字,传礼授节,养出了这么一个读书人。

汪师寒生得剑眉星目,但两颊颧骨突起,乡里看相的先生说过:“将来仕途通达,能做个高官,但性格刚强固执,怕是不能守位善终。”汪师寒素来不信什么命中注定一说,这是汪母赶集时非拉着他看的面相,可是后来的事似乎也证明了那位看相的先生还是有些道行的。

高祖元泰三年,汪师寒中了探花,在人群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过了巷,与旁人不同的是,他那时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欢欣雀跃,而是想着如何护住眼前的太平景象,那一年他才二十七岁。

元泰五年,汪师寒任翰林院编修期满后升任永州知州,成了一方父母官,在他的治理下,水患频发的永州逐渐变得风调雨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三年期满后百姓更是上书长安请求连任,高祖传旨问汪师寒的意思,其人只回了一句话:“臣同永州百姓有情,不忍舍之。”便破例留了下来。

元泰十年,高祖念十年之功,巡视天下,体察民情,途幸永州,汪师寒于永州城外拦驾呈奏,言永州百姓不曾设宴,劝谏高祖回銮,高祖不怒却奇之,召而细问,汪师寒铿锵而道:“国朝不过十年,天下方起太平之色,陛下却骄功矜德,名为巡幸实则欲求得意于心,每至一州无不劳民伤财。一朝一代不过数百年,陛下岂可仗十年之功而求大楚江山千秋万代!”言之凿凿,面批不惧,高祖喜之,盛赞汪师寒不仅有宰相之才谏官之能,更怀有忠君爱民之心,带着汪师寒就此回銮,永州百姓出城挽留,高祖曰:“朕为天下百姓求父母官,望永州百姓割爱。”回朝后,任汪师寒为殿中侍御史,更是笑对百官说:“朕此次巡幸归来,为众卿所带薄礼,便是这么一个御史。”后来也确实证明了高祖的识人之能,汪师寒无论于君于百官闻过必谏,成了朝堂上的一个“大麻烦”。再后来汪师寒虽也担任过别部官员却仍被特许可越职言事,甚是罕见,也足见高祖恩宠了。

顺光元年,先帝即位,晋升前朝功绩卓著的官员以示新君之恩,擢汪师寒为御史中丞,当了台谏的最高长官,这么一当便是五年。

如今,谁也没想到,这个深受两朝君王恩宠而平步青云且正值壮年离宰相只差一步的御史中丞,正站在百官面前说着自我请辞的话语,真是映照了前人的那两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啊,不禁令人唏嘘。

汪中丞没有什么感觉,就像是在说一件很寻常的事,至少在别人眼里是这样的。

“汪中丞!”终于,那位着绯的老御史打破了寂静,用恳求的口气在表达劝阻。

“臣是元泰三年的探花,受高祖厚恩做了御史,蒙先帝不弃当了中丞,臣十五年来所有的功绩俱在帝王家之宠命优渥,臣一日也不敢忘怀。今先帝崩逝,国运衰微,是臣不能攘除奸凶、谏逐诡佞,致有此祸,臣难辞其咎,深负二君所托。臣愿去职让贤,以慰圣灵,以儆百官。”汪中丞去意已决。

老御史咬了咬牙,上前一步拱手道:“臣也……”

“千错万错,只错在臣一人!”汪中丞揽下了所有的罪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