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成他们吃过早饭,刘大成就带着村民,牵着马车往长江边走去,这一带的村庄稀稀拉拉,一眼望去四面都是庄稼,只有远处的山上有点树木,但是那太远了,只有刘大成找的这处芦竹丛最近。
众人来到这处芦苇荡,连芦苇以及芦竹都砍了不少,因为这里常年没人收割的原因,这芦苇以及芦竹的产量非常大,刘大成他们砍的面积连十分之一也没有,这就给了刘大成他们这些人有了建造屋子的材料。
用两辆马车运送芦苇可比一捆一捆的背回去快多了,当然,村民也不会空手而归的,他们每人也要抗一捆回去,这就使得运送的速度快了一倍不止。
佃农们将芦苇运到家,大部分的人赶紧赶着马车返回芦苇地,都想着在中午之前拉上两趟,下午拉上两趟,这样一天就是四趟。
而留下的则是那些心灵手巧的佃农,他们则是将粗麻绳分成单股,然后将芦苇和芦竹将根子去除,梢子砍掉,弄的一般长,然后芦苇用麻绳辫好,芦竹跟芦竹用麻绳编好。
然后再用木匠们用造桥的剩余木料做的木托斗,将大家从河岸边弄回来的泥土和成软泥,放到木脱斗里,往上缓慢提升,一块半米长,二十三公分宽,十二公分高的土坯就做成了,在三伏天里,大伙们干的是热火朝天,虽然头顶着烈日,脸上不停的流着汗,但给自己干活,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
随着第二趟芦苇拉回来,丁兴也带着人赶着牛车来到了,将饭分发给众人,丁兴看着欣欣向荣的民福村,心里非常的自豪。
刘大成找到丁兴,说现在光是用芦竹和芦苇肯定不行,必须要弄点木棍来,有个两寸粗,三米长就行。丁兴点了点头,正好民福商行跟做铁锨把的锄头把的有交际,到他们那看看能不能弄车木棍过来。
刘大成这边也没有全指望着丁兴,他用五根芦竹绑在一块,然后两个绑在一起,做了个斜撑,然后又放了一个搭在这斜撑上,再将织的芦苇帘子往上一搭,一个可以休息住人的窝棚就弄好了,再将芦苇稍子往芦苇帘上一放,就是下雨也能挡上一阵,但这解决不了长远的问题,所以,脱坯才是民福村的重中之重。
刘大成就安排各家的劳力给自己家脱坯,又让木工将多余的木料多做几个木脱斗,剩下的人大部分负责去河岸边拉芦苇,少部分则是留在村里织芦苇帘子。
这几百人都在一处地方休息,现在没有房屋挡着,谁也偷不了懒,再说了,就算现在能偷懒,到时候在民福商行的地里还能偷懒吗,要是死性不改,不被开除才怪,所以为了留在这民福村,这些签过合约的青壮也不敢闲着。
下午送晚饭的时候,丁兴还运来了一车木头,这让搭建窝棚的速度快了不少,因为只要三根棍子就能搭建一个窝棚,就是这帘子透风,又是在这荒郊野外,蚊子倒是不少。
晚上,虽然大部分人睡在外面,但是大家聊着天看着星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又是一天到来,仅仅是一天的建设,民福村已经有了村庄的雏形,虽然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简陋潦草,但是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笑意是做不了假的。
随着青壮们从江边不断的运回芦苇,轮班脱坯的人将自家宅子上放满了脱好的土坯,时间已经来到了五天后。
第一天弄的土坯已经可以砌房了。
刘大成第一天没轮到脱坯,今天就帮着别人建房,盖房子有十个人左右就行了,剩下的人继续往村里运输芦苇和泥土。还是有条不紊的搞建材。
一个土坯足有半米长,一块足有二十斤重,用来砌墙还是很结实的,就这种土坯砌起的城墙,射上床弩的箭杆,就能借着箭杆的支撑爬上城墙,可见这种土坯在没有砖头的时代多么重要,至少为中华民族抵御了三千年的风霜雨雪。
众人先是用石块和粘土打好地基,然后开始在半米宽的地基上摆放土坯,横着放一块,然后竖着放两块,遇到齐缝处就想办法错开。
虽然这土坯很重,搬起来很累人,但是十多人一起劳动,大家又经常劳动,全部坚持了下来,更何况实在搬不动,还可以休息一下,至少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将锅灶弄好了,喝口热水还是有的。
一个中午,一人多高的土墙已经垒砌了起来,下午大家有信心将另一半给砌起来,但是刘大成却不这样认为,他跟大家说,这个房子要建的快一点,要不然等到收稻的时候,我们还在盖房子,怎么跟东家交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