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的长生儿,果然混出一副令人仰视的传奇面孔。但那时的林长生却并不在意这个时空里的滔滔敬仰,他更关心母亲何氏的身体,和母亲对父亲的怀念。
母亲何氏经此灭门大难后,虽然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可是身体却彻底垮了。
精神上也十分恍惚,除了照看长生儿时还算清醒,其他时间里,总喜欢一个人呆滞地看着院子里的那株腊梅树,口中还要不停地念念有词。
时间久了,夏口镇的人家也渐渐忘记何氏的名字。因为她脸上被大火灼伤的瘢痕十分诡异,就如几片花瓣一样散落,所以众人都只叫她“楞梅花”,傻瓜女人的意思。
远远喊一声,何氏也知道应着,然后就跑回自家房内,对着早已空空的小篓壳,继续喃喃自语。别人听不懂何氏的话,林长生却知道,母亲只是在回忆父亲林师海年轻时的潇洒模样。
当年父亲为了复仇,甚至连祖传的姓氏都改了。这相貌上,自然也要认真遮掩过才行。何况父亲还要考虑自己长大后的出身和前途问题,这才不得已地毁容了。
话说这个时代的“毁容”法子,显然比“整容”方便多了,只是更加痛苦而已。甚至在父亲换了身份,回到母子身边时,母亲依然不敢看父亲那张早已变形的丑脸。
此后父亲远走西域去建功立业,居然数十年未曾再见母亲。说起来父亲是与林家毫无瓜葛了,但是夏口镇的人家,依然要谨守他们与父亲约定的“清水之誓”过日子。
林长生能在夏口镇上活得这样纨绔、肆意,除了他的“妖孽”本事外,也万万少不了父亲的枪杆子做后盾。哪怕这杆枪远在西域,也不是夏口镇的人家敢去拂逆的存在!
但是父亲付出的代价也着实不小!此后就不得涉足夏口镇半步!因为夏口镇人家,都被父亲当年的凶悍吓破了胆子。
说到底,他们只是一群生意人,不是杀伐酷烈的人间恶魔。
但在林长生和母亲何氏眼里,父亲依然是那个祥和仁慈、光明伟岸的谦谦君子。只不过想把父亲重新整容回来,哪怕林长生的“妖孽”本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但要把父亲年轻时的模样重新勾画出来,这似乎还不算太难?那就一定要让母亲得偿心愿才对!
为此,林长生甚至苦练西洋画法多年。然而根据母亲的回忆,林长生无论怎样努力“逼真”地还原父亲的当年模样,母亲却总是茫然摇头:“不是,不是,不是的!”
无奈之下,林长生只好去怀仁县的档案科去翻检昔年的文书档案。后来还真被他找到多年前的一份旧文书,名曰《夏口镇兵匪事录》。
其中就有关于何氏一族英勇殉国的记载,由当时的县长阿什那圈阅留档。
按照林长生的看法,这份文书基本就是在范师爷草拟的剿匪奏折基础上稍做修订而来。在这份旧文书里,外公何书光是这样“战死”的:
“咸亨七年起,齐鲁治境有奸民蹈瑕抵隙,召号亡命。假息百里之内,俾倪群盗之间。所至驱略牛马,纵索金帛酒肉,以餍饕餮。旗志以大布为之,自名福军,实幅匪也。
初不过以田家为寇,继而市侩效尤,渐渐波及城镇。又有读书之人、殷实之家子弟亦乐从贼。或为骑墙之见者,或因畏贼、通贼而作贼者,齐鲁地方官员皆不能治也。
至十一年夏,幅匪大炽,乃窜本县,夏口镇当其冲也。遂有本县典史何书光者,集乡党百余与幅匪战,击斩甚多。幅匪为之惧,乃私与何家赘婿林师海暗通曲款,欲夜袭夏口镇。
何典史仓促帅子侄并乡勇与贼战,又使其婿林师海突围报官。而林某亡命不报,援兵久侯不至,幅匪兵势愈振。是夜,何典史守御达旦,力竭。并子侄、乡勇九十五人战死,伤者无算。
其后,县长阿什那闻其事,亲帅民团五百余趣援夏口镇。幅匪仓皇退,夏口镇赖得保全。
此战也,何典史并兄弟、子侄辈计三十九人战没,夏口镇乡勇、衙役亡者五十有六,唯赘婿林师海畏罪潜逃。今特画影图形,希翼缉拿真凶。凡有得其人者,毋论生死,赏官银五百两。”
这份《夏口镇兵匪事录》的后面,就附有父亲林师海“画影随形”的海捕文书。虽然在林长生看来,这类官府画像也很难概括全貌,然而母亲何氏却点头说画的极像?
那就“极象”好了!
想想也是,这毕竟是官方的海捕文书,要是真被画的走形太大?不说真凶从此逍遥法外,各地出行的商贾百姓们,还不要被那些拿着画像比对人形的官差们虐死啊!
“呔!汝这憨货,为何生得如此面目?本官且来问你,汝自何处来,欲往何处去,可有随身文书查验?”
县老爷惊堂木一拍,下面衙役纷纷顿杖呼喝“威武”,就由不得你再胡言乱语啦。
“草民武松也,才自景阳冈来,欲往投水泊梁山也。至于身份文书么,却被丢在飞云浦了。”
“咄!简直一派胡言。那武松却是逆宋之恶徒也,怎敢来吾新朝行走?
本官却看你这模样,倒似与夏口镇那何家赘婿林师海仿佛。左右速速报来查验,是否属实?”
“禀大人,这厮面上特征对比何家赘婿林师海之画影随形极为相似,其身态、胡须、辫发亦皆一般无二。若依标下判断,此自名武松者,实乃何家赘婿林师海也。”
“如此,即刻打入死牢。待本官上报朝廷,秋后斩决!”
县老爷再次一拍惊堂木,就此结案了。
“然而大人,草民冤枉呐!”想必那武松,一定后悔自己为啥不学无术,非要胡乱玩穿越吧?
总之,以林师海的海捕文书刊行天下为契机,以及随后的“何安圩”赐名定案,何书光满门忠烈的事迹就此编入《怀仁县志》。新治元年发生的何家灭门故事,“官方”结论便是如此了。
一般来说,这类事总会随着时间的久远,慢慢沉淀为夏口镇上的历史典故,而且越传越真实。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