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85年,天下局势如风云涌动,汉室江山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中,曹操,这位未来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仕途上遭遇了重大挫折。
朝廷下诏征他为东郡太守,此职在众人眼中,可谓是荣耀非凡、机遇难求。
太守之位,位高权重,能够掌控一方军政大权。
对于那些渴望建功立业、一展抱负之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平台。
然而,曹操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拒绝了这个任命。
这一决定,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日,朝廷使者趾高气昂地来到曹操府上。
使者满脸不悦地说道:“曹孟德,朝廷征你为东郡太守,此乃皇恩浩荡,你为何拒之?”
曹操面色苍白,故作虚弱之态,回应道:“使者大人,非我不愿,实乃身体抱恙,难以担当重任。望使者大人回禀朝廷,容我养病时日。”
使者面露愠色,哼了一声:“哼,你莫要不识抬举。这东郡太守之职,多少人求之不得。”
曹操微微低头,恭敬地说道:“大人息怒,我确是有心无力。还望大人在朝廷多多美言,容我日后病愈,再为朝廷效力。”
使者无奈,只得悻悻而去。
曹操拒任东郡太守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了许多人的不解和质疑。
有人认为曹操不识抬举,辜负了朝廷的信任;有人认为曹操胆小怕事,不敢担当重任;还有人认为曹操别有用心,企图谋取更大的利益。
然而,曹操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考量。
公元 186年,东汉王朝依旧在风雨中飘摇,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曹操的仕途不顺,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未来的崛起积蓄着力量。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曹操在府中庭院踱步,眉头紧锁,似有万千思绪。
好友桥玄前来拜访。曹府书房中,烛光摇曳。
曹操面带愁容,微微叹气道:“公祖啊,如今这局势,我拒绝了东郡太守之职,前路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
桥玄听闻,神色坚定,拱手道:“孟德兄,莫要忧虑。当下朝廷混乱,东郡太守之位虽看似是个机会,但其中暗藏诸多危机。孟德兄拒绝,实乃明智之举。”
曹操眼睛一亮,看着桥玄说道:“哦?公祖何以见得?”
桥玄缓缓道来:“如今宦官当道,外戚专权,朝廷政令不通。东郡之地,各方势力盘踞,若孟德兄贸然前往,恐陷入泥潭,难以施展抱负。”
曹操点头赞同道:“公祖所言极是。我曹孟德之志,并非只为一官半职,而是要拯救这乱世,还百姓一个太平。”
桥玄眼中露出钦佩之色,附和道:“孟德兄胸怀大志,桥玄愿追随孟德兄,共图大业。”
曹操握住桥玄的手,激动地说道:“得公祖相助,吾心甚安。日后定当与公祖一同谋划,寻找实现理想的契机。”
尽管仕途不顺,但曹操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只有拥有一批忠诚正直、有才能的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于是,曹操开始积极结交各地的豪杰志士。
他听闻陈留郡圉县有一位名叫蔡邕的谋士,才华出众,便亲自前往拜访。
在圉县的一间简陋的茅屋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曹操见到了蔡邕,满怀期待地拱手说道:“伯喈,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访。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我欲成就一番大业,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蔡邕微微一笑,说道:“曹公之名,蔡邕亦有所耳闻。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欲成大业,需广纳人才,积聚实力。”
曹操若有所思,不解地问道:“人才乃成事之关键,我亦深知此理。但如何才能吸引人才来投呢?”
蔡邕侃侃而谈道:“曹公可展现出自己的雄才大略与求贤若渴之心,对待人才要真诚礼遇,让他们感受到主公的重视与信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