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富

潘梅老师从威宁给我寄来《草美成海》,仿佛寄来了故乡的那一片草海,勾起了我固有的情感,是那么亲切、熟悉。二零一八年的那个冬天,在异乡,作为一个游子,我的心底又重新开始有了久违的温暖。

舒婷曾说:“有一片水域,至今未敢忘怀!”可能对于我这个威宁人来说,不是不敢忘怀那么简单了。

草海位于GZ省西部威宁县县城西南面,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6.5平方公里,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在草海,鸟和人文一样厚重,草和人一样灵性,仿佛草就是人,人也是那片草。

于潘梅而言,她是那片水域的一朵美丽的格桑花。在草海那片厚实的土地上,女作家不太多,写诗歌的女诗人更不多,所以她在草海里,不是单独用“格桑花”可以来描述的,也不是一个可以做简单归类和简单认知的女诗人而已。当我们看完《草美成海》时,回过神来想想,确实是那么回味无穷,美不胜收。可以说,这本书作者的美丽连在一起,同样也是一片“草美成海”!

潘梅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威宁人,我也是,她与威宁作家李茂一起著作的《草美成海》,确切的说,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心灵书籍,它不仅有语言的厚度,还有视觉的独卓。每一节诗歌,都有最美丽的图片呈现。我们在流连忘返中去怀念那片草美成海的水域,或许说,在我的情感世界里,是真真实实感受到灵魂深处的善美。《草美成海》触动我的,不是一滴泪水的诉说,也不是一滴血液的疼痛,而是此生的难忘,终身的坚守。我漂泊在外,自己已经在多年前成了行走的地址,那片水域,那片水域里的草,成了我一辈子的坚持和回归方向,当然也是我前进的力量。

《草美成海》这本书,又是一本长诗集子,整本书由四个章节构成,每个章节由三首或者四首长诗构成,全书共计二百八十五页。

整本书,纯诗歌的形式,从不同的事与物概述了那片水域、那片土地、那方文化的独特和伟大,美丽和魅力。

潘梅老师的诗歌算是威宁的“女性诗歌”和黔西北“女性诗歌”,在威宁她的诗歌,有自己的诗歌地位。尤其是近几年来,威宁文学以90后为代表新力量的崛起,威宁的诗歌也是持续上升的创作态势,虽然潘梅老师是80后,她的诗歌在这样的威宁文学气态中,也不例外。《草美成海》算是威宁文学崛起的一个标志,也是一本具有经典性品质的标高所在,对研究云贵高原,特别是研究威宁草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潘梅老师,作为威宁的“女性诗人”代表,其诗歌写作,就拿《草美成海》来说,整体看去,其精神底色里有源于草海的情怀和浪漫,她与李茂一起用描写人和事的语言,把草海的事物洞穿,在这些长诗中,诗人具有敏锐的深入能力。

《草美成海》这本书里的一部分诗,超乎女性立场的视野,去表现南高原——威宁的自然景观。捕捉高原人和高原物独有的魅力和纯真感情。其从容、旷达、宽柔的诗歌精神,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穿透力。

在序诗《守这片海,心灵干净》第1节中,潘梅和李茂这样写:“草/沉默在海里最柔软的风暴/海/梦洁里水草连天的憧憬”写出了草海的草和水的柔性,写出了草海独卓的美。第2中,“放眼望去,草海浩淼无边/天连接上水,水攀爬上天/一种阳刚之力/撼动安静的黄昏,或早晨”这几句诗歌,一下子把草海的力量写出来,诗句里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中午,阳光透着梦幻/闪烁的波光/泄露了二十五万年前的誓言……”第3节,“草海成长起来/在经历1893年、1958年、1972年/三度人为干扰下/水面承受一又一次的干涸……”这是对草海历史的叙述,更是草海经历的解答,曾经草海的死亡,后来草海的复活。第4节,“小凤仙手里捧着的爱情/让草海在一朵格桑花和苦荞花中/慢慢开放神秘的传说/传说,是人们视野里/一直没有出现的那个水下城市。”草海是浪漫的,是另一种爱情的向往,是高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一种原味。第10节中,“那碧绿的草铺成浩大的海/用灵魂托起许多古老神话/而一场接一场/人与湖的战役上演/这条金沙支流的上游湖泊/在千杯醉意里/多少次转过脸来哭泣。”这里或许是一种叙述吧,我们虽然已经远离那个时代的沧桑,但我们面对过去,需懂得脚步留下的悲与欢。从而,作者在第12中把诗歌的语言再次回环“海,上了高原,以草海的名/波澜不惊的历史上/多次经历了生成、消亡、复苏/有人类的过程/也有生态本身的”。第13节、第14节、第15节“清醒于一度濒临崩溃的海/在海拔2200米的喀斯特高原喘息/清醒于候鸟不来/一场持续数月的凝冻/阻断了迁徙的路途/清醒于鱼虾绝迹/大地皲裂的伤口久渴不止”、“草海哽咽/血脉相连的乌蒙大地/也跟着哽咽,草海干涸/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也不再给予人类清泉/几近危在旦夕的草海/竭力用仍然疼痛的双手/去挽救怀里怀外那些/生死挣扎的草、鱼、虾、鸟”、“磨难,欺负劫后余生的草海/终于在1982年建坝蓄水还湖/1992年成为国家级保护区/1995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湿地”这是对过去,草海的历史遭遇描述,字里行间,似乎在叙述一件过去的老日历,又仿佛在朴实的语言之处,留有淡淡的忧伤,所以,第15节最后总结道:“但,我们的草海/烙下的尚始终未能治愈/它胜于蓝天/越来越暗淡/它回味湿地的味道/越来越盐涩/它在暴雨后低低哀嚎/一边疗着旧伤/一边增添新疾”。

第16节、17节中,《草美成海》的两位作者,同样用最直白的叙述方式和最简练的词汇,隐隐作痛中道出草海的前生:“我心痛的海/伤痕之上/农药、化肥、污水/源源不断从草海的发梢/流进心脏,染各种恶疾”、“草海,仍在倔强地挣扎着/在生与灭之间,仍等待/复苏的层层涟漪飘过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诗句,像是一种哀痛,也是一种呼唤,更是写实,更是良心写作,把环境的恶化,写出了这个时代的心声。所以,2013年以来,国家加大力度对草海的保护和扶持,我相信,草海经历过曾经的那些风雨,一定是未来草海之美。

所以,我们要守住这片海,心灵干净。

第一章,潘梅老师和李茂老师,定主题为

《草已成海,天生丽质》,并从《天蓝》、《云白》、《霞红》三大块威宁最常见而又最纯净的自然景象来写。

《天蓝》中,他们这样写“蓝,就是草海的颜色/如同红,是血液的颜色一样/在水纹里曲曲折折/草海的蓝,天生丽质/慌若梦回蒹葭/浸润于古老的爱情里”“蓝,是天的本色/用低调和质朴的音调/歌唱出‘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鸟王国’‘高原明珠’等美声/滋润草海”这里的诗行,一下子把蓝的本质道破——蓝是草海的生命,是草海的颜色,也快言快语,把草海最具特色的美誉

一下说了出来。

《天蓝》中还这样描写“阳光,爬上高原就开始变蓝/蓝是一场薄雾散去的旅行/如天空,把草海里每一缕碧绿/轻柔唤醒”仿佛天地同是一片蓝色,其实不是阳光变蓝了,而是蓝塑造了阳光,水天一色。曾经我的妹妹在天津大学上学,回家后,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蓝色,真的很美,如果在我读书的地方,出现这样的蓝,一定是特大新闻!”妹妹的话语中,我觉得我们是幸福的,我也觉得世界是幸福的,但也觉得是不幸的。今天,在《草美成海》诗里,我所读到的,其实,在草海,就是最真实的。

这蓝色,在草海,我们也可以用草的碧绿来映衬。每次我回到威宁,我都要去看看草海,每一次看到草海,都有不同的感觉,不管是怎样的感觉,有一点是不变的,在这里,《天蓝》和我一样,“‘草’,有‘艹’字头就是草/何以用‘早’顶起‘艹’/‘早’是日出,是晨曦,是蒙蒙天亮/无形中,‘草’的‘小’/开始博大、透明、清澈、愁情/在春风中拓展,还生,如离恨如重逢”、“高原的海/是我抬头仰望的瞬间/禁不住放下一切贪恋/走来的极致的美”。是的,蓝是草海的一种态度,是天,是草,是水共同谱写的灿章,更是一种博大,一种宽广和一份幸福。

我们敬畏这片山水的蓝,我们怀念蓝色里的美,如同三月的人间花开,怎么说,都说不够她的好。

《草美成海》是作者代表威宁人民的共同视角,更是人民真切的体验,有广阔的磅礴,又有细密的精致。“云从草海出发/从村庄到村庄/从村庄到城市/从城市到草海/从草海到蓝天/从蓝天又回到草海”——《云白》、“高原人说话的声音扎实,空旷/把五公里的距离叫得无法想象/第一次听到会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只有云才能涉足/只有云/才能走近她的身旁”——《云白》。

在潘梅老师、李茂老师合著的诗歌世界里,有一种天然的艺术化气质和真实而亲切格调。正是这种“趋于自然的生命本真”,把视觉艺术的美和诗人超然的想象力切合在诗歌的空间之中,为生命之所有的追求与归宿的精神取向,方使诗人所秉持的真实的个人和真实的诗性生命意识,得以从“与时共进”的公共话语语境和浮躁功利的时代语境中脱身而出,始终葆有本源性的独立意识。“想我一生对风景,猎艳无数/唯独对你,草海/是真爱/唯独对你,白云/是挚爱”——《云白》、“是白云,也是我经年累积的/离愁、彷徨和无奈/此刻化作一潭碧绿的湖水。让我,分不清它们/谁在天上,谁在地上/谁,真正游历并体味了人间”——《云白》。

“的确,云朵的白/就像是不会忘记的严寒/冬天的风声再起时,母亲/总把仅剩的口粮端到/陪它过冬的老父亲那里。白云是风声里的慈悲/赖在高高的人间/也许只能换萧条的寂寞”——《云白》。这和我有着共鸣,也有着心灵的共振,或许,作为威宁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我们,还有更深刻的体悟。就像“我和白云并排站在村口,望向远方/听,风吹来的牵挂/是不是都找到了各自倾诉的归所。是的,白云从来没落过幕/一直以祈祷的方式俯视/家园。白云也经常幻化为母亲的画像/慈如脸庞,仿佛/每一朵云彩都祥如希望”——《云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