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愚”字作为整篇的主线和脉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那压抑已久、难以言喻的郁闷与愤慨之情。一开始,作者通过自我嘲讽来表达对现实处境的无奈;而后又转为自我解嘲,以此凸显自己即便处于困境之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坚守志向的高尚情操。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对于文中所展现出来的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像这样采用“一字经纬”之法构建篇章的作品其实并不少见。比如,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便是以一个“忠”字贯穿始终,将他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以及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展现得入木三分;李密的《陈情表》则是以“孝”字统领全文,把他对祖母的拳拳孝义以及迫不得已请求暂缓赴任的苦衷描绘得感人至深;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记》,更是紧紧围绕着“乐”字展开叙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寄情山水之间的闲适心境;蒲松龄的《席方平》则是将“贿”字作为核心要点,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场黑暗、贪污腐败成风的丑恶现象;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歌极力渲染了蜀道之艰难险阻,令人读罢不禁为之胆寒;而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则着重突出了她心中无尽的哀愁,那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仿佛能透过文字直抵人心。施耐庵所着的《水浒传》,其主题思想以“官逼民反”作为统领贯穿始终,着重凸显出了一个“逼”字。书中众多英雄好汉皆是因为受到官府的欺压和迫害,走投无路之下才奋起反抗,落草为寇。这种被逼无奈的境遇,使得他们不得不与朝廷对抗,展现出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不公社会的强烈不满。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以“木石前盟”这一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串联起了整部作品中的诸多情节和人物关系,编织成了一个如梦似幻的文学世界。这个“梦”字不仅代表着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那凄美动人但又无果的爱情之梦,更象征着整个贾府乃至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繁华如烟云般消散的一场大梦。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许多通过独特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佳作。例如郁达夫的《仙霞纪险》,全篇围绕着一个“险”字展开描写,将读者带入到那充满艰险和挑战的旅途之中;又如杨朔的《雪浪花》,紧紧扣住一个“咬”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壮观景象以及坚韧不屈的精神内涵。

7、、“托物寓意”。这种方法在诗词创作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借助描写某种特定的事物来寄托和蕴含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意义或情感。即便是在“记叙”性的文章写作里,我们也能时常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宋濂的《猿说》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该文表面上讲的似乎只是“猿”的故事,尤其重点描述了“猿子”(猿子犹奇)的种种奇特之处,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图并非仅仅停留在“猿”本身,而是意在借此谈论“人”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实则落在了“人子”身上。文章最后的感叹:“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点出寓含之“意”,亦即戛然而止,令人深长思之。当代作家雷抒雁的《蚕》,也用了这种“技法”。

这篇文章比起上篇来,还要含蓄一些,它始终没有点明“寓意”,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索的余地。

碧野的《奔流》,也是这样“托物寓意”的精彩篇章,很值得一读了。

8、“曲径通幽”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此乃针对众人阅读之心理以及审美方面需求所作出的一项符合客观规律之总结。所谓“平”者,即为“直”也;而“直”呢,则易显“板”。若是过于直露且呆板,那便难以触动人心弦矣。故而,从整体角度而言,对于“记叙”一类的文章(尤其是散文),其审美方面的要求绝非如同于“小巷赶猪——一直来直去”那般简单粗暴,亦非像制作直头布袋一般,将所有内容一口气统统“倒出”了事。相反地,此类文章应当犹如那蜿蜒曲折的黄河水一般,历经无数次的斗折蛇行与迂回转折,方能展现出那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之势。如此一来,方能令读者在阅读之时感受到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妙体验,从而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特别是短文章,更要讲究“尺水兴波”、“纸短味长”。因为,长篇巨制尚能以气势宏阔、一泻千里的“雄放”取胜,而短篇小品则犹如苏州园林、盆景,非在“曲径通幽”、“精致而微”上,狠下功夫不可。

在古代散文中,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就是这样一篇婉转致意、顿挫生姿的好文章。

我们不妨再举一篇现代文章的例子--杨朔的《茶花赋》,并作一点简略的叙述。

《茶花赋》是写作者思念祖国之情、颂赞祖国之心的。这样的题材可说是“古老”的,这样的主题可说是“传统”的,要写好它确实相当不易。但作者却敢于一反前人“高亢而歌”的写法,以匠心独运的构思,清新明丽的笔调,另辟蹊径,娓娓落墨,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文章以思念祖国、求人作“画”(画出“祖国”的面貌)入手,构思新奇,引入注目;而以丹青难描、只好“搁下这桩心思”收笔,使文章“意兴”中断,至此为之一“顿”。接下去,另辟一途,从昆明“花事”写起,欲写茶花,却先述梅花、玉兰、迎春,撩人兴味,这是一层;“实”写华庭寺、黑龙潭茶花,“虚”写大理之茶花,引人想象,这又是一层;由花及人,写到“美”的创造者、能工巧匠普之仁的辛勤劳动,并不露声色地介绍出“童子面”茶花的“颜色深红”,最为“好看”,暗伏后文,这又是一层;正在这时,一群小孩仰着“鲜红的小脸”嘻笑看花,引起我的奇想:“童子面茶花开了”,升华思想,这又是一层;最后,作者得到一幅“画”的构思:以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来象征“祖国”的面貌,使整篇文章各种头绪,“九九归一”,整体构想,展露无遗。“再求”丹青能手作“画”,是一“尾声”,使首尾圆合,通篇一贯。

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是一种“曲经道幽”、“尺水兴波”的道地写法,一层一层,逶迤道来,一步一步,渐入佳境。作者成竹在胸,但一节一节地抻出,“盘马弯弓惜不发”,使读者跟随作者“思路”,渐次前进,直到最后才见出“柳暗花明”,领略了文章“胜境”。

“曲折通幽”这一手法,其精髓在于要展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韵味。我们不能采用那些刻意“绕弯”的体裁来表达,也不应该去讲述那些本就无需“绕弯”的事理。否则,若只是一味地追求曲折和跌宕起伏,就可能会让整个故事显得生硬造作,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流畅与和谐。

真正成功的“曲折通幽”应当如同山间溪流一般,蜿蜒流淌却又顺应地势,既有着变化万千的姿态,又不会给人以突兀之感。它需要作者巧妙地构思情节,合理安排冲突和转折,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与惊喜的世界之中。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曲折导致逻辑混乱或者让读者感到疲惫不堪。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曲折通幽”,才能让作品既有深度又富有吸引力,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