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尊贵,但烦恼也多,觊觎拓跋珪龙椅的,不仅有朝堂之人,还有其他坐于龙椅之人,秦国的姚兴、夏国的赫连勃勃、北边的柔然可汗,皆非等闲之辈。
他们的手段更为凌厉,也毫不留情面,只能以兵相抗,如今朝中可以担此任者,只有宇文日一人。
拓跋珪不得不倚重宇文日,而这种倚重又让宇文日日渐强大;他还不能打压宇文日,以免无人御敌,那些屁股瞬间会把他挤下龙椅。
拓跋珪知道,宇文镇宓这个大哥确实在诚心帮他,但此前是大哥,不见得永远都是大哥;他也知道,宇文日忠心耿耿,但这种忠是忠于皇帝,还是忠于皇帝赐予的利益,他确实难以辨别。
圣人言,没有所谓的忠臣与奸臣,只有可兹利用之臣,忠奸之别全在利益的满足,求利而得即为忠,求而不得则会奸,忠奸并非一成不变。
翻阅史籍,朝堂多有血雨腥风,很多是由忠臣挑起的。用人不疑,帝王本对忠臣不设防,但被他们突然咬上一口,也足以伤筋断骨。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拓跋珪,对待宇文家的忠不可掉以轻心,最好能给宇文日拴上一条链子,以防他咬到自己。
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宇文日等人步入天文殿。皇帝拓跋珪端坐在龙椅上,满面笑容迎接凯旋将士。
众臣进殿,左武右文,各自选边站于两侧。王公贵胄自然站在前边,为首者是拓跋珪的两个儿子,皇长子,十五岁的相国、车骑大将军、齐王拓跋嗣,领衔文官;皇次子,十三岁的征南大将军、清河王拓跋绍,领衔武官。
但凡有想法的开国君主,坐稳政权后便有弃武修文的想法,特别是在这大争的乱世,一个王朝的覆灭大多与拥兵的武将有关。
石勒灭了刘赵,冉闵又灭了石勒的后代,姚苌、吕光、乞伏国仁,几人合伙灭了苻秦,赫连勃勃又拥兵自立,分裂了姚秦,这些人物都是当朝武将。
现实血淋淋,不得不让拓跋珪有所提防,便让皇长子统领文官,以示重文轻武的治国脉络。
当然,拓跋珪更想要的是朝堂平衡,武将开疆,文官治国,两者在相互补益和掣肘中实现共生,助他实现一统华夏的宏愿。
此事想想容易,做起来却无比艰难,文官们并非铁板一块,而武官又是宇文日一家独大,朝堂的天平随时会失衡,让他头疼不已。
文武百官中,有一人显得格格不入,他站于拓跋绍身后,没穿朝服,而是披着褐色道袍。此人名董谧,因医治拓跋珪的沉疴有功,遂位列臣工。
百官们就位,宇文日与众将步入大殿,站于殿中央,这是给有功之臣的特殊礼遇。
百官跪拜,叩首呼万岁,仪制与秦国并无二致,至少可表明拓跋珪在形式上已是个帝王,而不再是部落联盟首领。
拓跋珪满面堆笑,说了句“众卿平身”,下边众人便纷纷起身。
拓跋珪对众将的英勇夸赞一番,喜悦之余封宇文日为镇西大将军。
这大将军是何等尊荣,目前朝中只有四人有此头衔,拓跋珪的两个儿子和两个胞弟,朝臣都以为这官爵是皇族专属,决不会授予外姓人。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