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慕容垂驾崩,慕容宝继位,燕国朝中权力争夺甚欢,给他们创造了一个亡国的绝佳机会。
此时的拓跋珪可谓一呼百应,他只喊了一句“孤要打到中山去,灭了那该死的燕国”,瞬间便有四十万军队送到他眼前。
实现了军队自由,拓跋珪放弃了打劫的勾当,便是名正言顺地举起了义旗,顺利地帮助燕国实现了亡国夙愿。
灭燕还有个意外收获,拓跋珪带回众多燕国旧臣,多数为汉人。在汉臣的精心包装和调教下,拓跋珪褪去兽皮,换上新颜,看起来不再那么土里土气。
汉臣崔宏建言,这盛乐太土,空气中都带着一股土味,若不想让人说这代国就是一个土狍子领着一群山野村夫,拓跋珪须得迁都。
至于迁至何处,崔宏建议迁往中原腹地中山,前燕国的都城。
崔宏有此提议也是出于私心,他崔家本是中原士族大家,家族在中山根基深厚,若迁都至此,他便有机会左右朝政。
拓跋珪觉得不妥,中原处处是农田,离草原太远,战马到那会水土不服;而且鲜卑人是马背民族,如果长期居于中原,繁衍的子嗣会缺少血性,不利于族群繁衍。
关键时刻看宇文,在拓跋珪左右为难之际,宇文镇宓提议迁都至平城,那里背靠草原,南望中原,放羊耕田两不误,可谓是天选之城。
于是,拓跋珪及一众贵族赶着成群牛羊,踩着一路风尘,来到平城安家。
灭燕国,迁都城,拓跋珪的实力足以压制一众贵族,用宇文镇宓制衡贵族的策略甚是成功。
实力必然会催生野心,拓跋珪如期膨胀,他要成为傲世天下的九五之尊,于是便祭天称帝。
他觉得代国的“代”字不雅,有帮别人看管之意,有损帝王的尊荣,于是改国号为魏,继续曹操一统中原之志。
拓跋珪做了几年安逸皇帝,对外征战屡屡获胜,朝中皇族、贵族、汉臣几派达成了近乎完美的平衡,皇威的至高无上已深得人心。
宇文镇宓也在不遗余力地维系着自己与皇权的平衡,每次征战的斩获悉数交与拓跋珪。他不想跟皇帝一起膨胀,献出自己的忠心让皇帝去膨胀,这才是他的为臣之道。
在一众贵族实力减弱时,宇文镇宓还主动降低自家军队的规模,上交皇帝一万,自己只留两万。
拓跋珪理解宇文镇宓的苦心,对宇文家的信任也始终如一,君臣关系很是融洽。
随父征战多年,宇文日渐渐崭露头角,鹤立于贵族鸡群中。他也因此深得皇帝喜爱和信任,大小战事都交与他手,一切看起来恬淡而自然。
种马人生让贵族老家伙们愈发老迈,走路都开始颤悠了,真马也骑不上了,战场更是日渐远离。
于是,魏国出现一个怪现象,遇小仗,宇文日便带着自家两万兵解决,遇大仗,他便向皇帝借一些兵去打,打仗基本是宇文日一个人的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