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霹雳手段,也陡然变成更具隐蔽性与策略性的和风细雨,讲求缓慢施行。
而另一位传说中的位面子刘秀。则在昆阳大胜之后,经过数月的整合,方才重新组织力量北上洛阳。
但这一次,苍天没有再给他昆阳战场那般爆裂的好运,绿林北进的攻势,接连受挫。
也正是因为这次北伐的失利,绿林军中,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到了后来,这纷繁的内乱开始变得公开化,并逐渐激烈起来。
可诡异的是,此时的新始祖,却无论外间如何热闹纷繁,他却始终只是聚兵关中,只取守势。专心于内部的改革推动与利益派别的调和。对绿林暴露出来的机会,毫无动作。
那些发生在中原大地上,就在帝国东都洛阳城外,一圈关隘之下发生的一切,他不再关心,也不在乎了。
而后,那位面之子,果然就脱颖而出。从那一干草莽中跻身直上。最终在旧齐故都临淄登基称帝,仍以“汉”为国号。
只是,他所建立的的这个汉朝,并非如同乡土世界那般,被后人称为东汉。
即便相对而言,他的这个汉朝,确实在地理上,更接近于东边。但在这异世界后世子孙的共识里,只是成了后汉。
此后的数百年间,新与汉这两个承继了故汉大部分基业的帝国。还持续的在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大小不断的各场战争。
但就整体的局势而言,借由各项改革举措,国力不断攀升的新朝。却始终采取的都是守势。反而是整体实力较弱的后汉,往往是战意更强的那一方。
可能对于这个世界的后人而言,他们没有昊江等人的视角。对那场极为要命的昆阳之战的后续影响,在内心里并不十分看重。
仅仅只是将它当成了刘秀,也即是后汉世祖,那诸多神秘背景板上,较为出彩的一笔而已。并没有代入王莽的角度去窥探他的心路。
而且,由于此战后不久,绿林一方便陷入了惨烈的内斗中。刘秀也在这不断加剧的内部斗争里,险象环生,数度濒于绝境。
尤其是在新王朝稳住阵脚,各项国策初见成效后,几乎已赢得了四海归心。
那些盘踞在洛阳关外的绿林,在这一时期,几乎已丧失了与新帝国抗衡争斗的根本性力量。
但这位新始祖,却终其一生,再未发动一兵一卒,东出险关。
即便是在兆民的翘首期盼之中,在群臣的坚持苦谏之下,也决绝的没有发出那一统天下,重塑山河的东出诏令。
而是始终将他的重心,牢牢的钉在了关中,钉在了西域与巴蜀之地的界限之内。
也正是因为他的退避与那不可思议的对中原、齐鲁及江南地域的漠视与遗弃。造成了秦汉以来,原本大一统局面的彻底崩裂。
他成了千古的罪人。
但也同样是他,在执掌王朝的一生中,后期凭着渐渐成熟老练的政治手腕,不断推陈出新。
在这片局促的土地上,展开了各项极富创意的实验革新。这些革新,铸就了新王朝的全新骨架。
他的那些理念,很多都成了惠及后世千百年的基础制度。而这一切,又为他赢得了千古明君的赞誉。
王莽,无论是哪个世界中的他,都成了这灰白历史上的一团迷雾。
※……※
新汉之争不但使得在华族核心地带的关中—中原—齐鲁一线上,出现了两个势均力敌的帝国。沿着太行山—荆楚一线,开始了不断试探,不断攻伐的帝国游戏。
也同时催发了其他新的力量。
这新的力量里,其中一个便是巴蜀之地。
在新王朝初始,因为不断在中原地带与绿林消耗,内部极其疲弱。而帝国在巴蜀的官员,过于横征暴敛,激起了沸腾的民意。
这一时期的巴蜀本土门阀,借机形成了自己的集团,并产生了独立的意识。在这些愤怒的民变中,他们获得了与新帝国对话的权力。
为了稳固帝国政权,新始祖不得不与巴蜀力量妥协,并给予了极大的政治特权。这使得巴蜀,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游离于新王朝外的特殊地域性力量。
而在绿林一方,随着内斗的不断加剧,相互流血殒命的冲突规模一次超过一次,也催生分化出了不同的派系。
这些派系,在刘秀临淄称帝以后。一部分选择了归附。一部分则是退出了中原,盘踞到了江淮一带。
只是这些退踞江淮的绿林,却始终未出现强权人物。促成这些散落在平原泽国之间的大小势力形成一股完整的力量。
但基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勾连与及斗争之中形成的某种默契,却也成为在新、汉之间,尤其是中原地带的战局上,影响平衡的那一股不容小觑的存在。
由此,秦汉的时代,便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落下了帷幕。
新的帝国,新的割据势力,就在这样你来我往,攻守交替之中,开始了新的征程。
而这一段的历史江河,一经流淌,便是数百年之久的漫长时光!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