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倒美。”浅羽清志道。

杉下直人原本还想说说对方的报价,听他这么说,就咽了回去。

岛国动画业界是人情社会。

这么说吧,制作进行晋升为制作主任后,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再进一步,晋升为制作人?

答案是,当他的人脉关系积累到足以制作一部动画的时候。

因而,虽然千江动画如今资不抵债,但半个世纪的历史摆在那,人脉关系摆在那,这个壳子确实是还值点钱的。

但浅羽清志对这壳子没有兴趣。

“如果单纯从利益角度出发的话,浅月社100%控股千江动画后,撤销动画部门,将招来的动画人员转移进千江动画,没什么不可以。”浅羽清志道,“但比起省点上色费用,我更希望以后制作公司那一栏,出现的是‘浅月社’的名字,而不是什么‘千江动画’。”

接着,他又道:“拒了吧,告诉他,我可以按照市场价支付上色费用,但我对千江动画没有兴趣……说得客气点,就说没有收购打算。”

杉下直人颔首:“我知道了。”

这时,浅羽清志忽然微微皱眉,问道:“你说它资不抵债,是吧?”

“对。”杉下直人道。

“虽然历史久远,但只有31名正社员的小公司……”浅羽清志问道,“应该不是扩张导致的资不抵债吧?”

如果是扩张导致的资不抵债,有时就只是资金一下子周转不过来而已,项目规划没有问题,未来盈利可期,这时只要往里注入一笔资金,让公司继续运转起来,等盈利了之后就一下子缓过来了。

“不是,就只是经营不善而已。”杉下直人道,“做动画耗钱,一部季番各种费用加起来动辄两三亿円,它去年全资制作的50周年纪念作《Rocket & Bolt》还是一部半年番……您没有看过吗?”

“没有。”浅羽清志摇头。

这世界的动画、漫画,几十年历史积累了那么多,他只能先挑有名的看。

“制作精良,但很无聊,意义不明,到了后期大概工期出了问题,出现了作画崩坏……”杉下直人感慨了下,“总之,纪念作暴死后,千江动画就一下子到了破产的边缘,努力了大半年,大概是回天乏术了吧,像这样的公司,在动画业界还挺多的。”

岛国动画盛行的是制作委员会制度。

这项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几家公司组队投钱,委托动画公司制作动画。

它曾经拯救了业界。

因为做动画又花钱,又耗时,风险又高。

在制作委员会制度出现前,岛国动画的年产量其实很低,而且出于风险因素考虑,作品种类单一,内容保守。

是制作委员会制度改变了这一状况。

3亿投不起、不敢投,3000万总可以试试吧?

于是,大量资金开始涌入业界,动画产量开始爆发式增长。

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项制度,那些乍看之下神经病一样的题材——例如《佐贺偶像是传奇》——才能成功立项。

3亿投它,大家纷纷摇头:“僵尸当偶像?!哪个神经病想出来的?!这谁会投啊?”

但3000万,就会有人觉得:“好像可以试试。”

这项制度拯救了业界,但也困死了业界。

因为在制作委员会制度下,作品版权归属制作委员会,而作为内容实际产出者的动画公司,则沦落为了打工仔。

当然,动画公司也可以投钱进入制作委员会。

但遗憾的是,它没有盈利窗口。

制作委员会的成员往往是电视台、碟片发行商、玩具公司等握有渠道,能将动画变现的单位,所谓“盈利窗口”就是它们手里的渠道。

比方说,成员A负责制作并销售BD。

(注: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BD销售是动画公司负责的,但动画公司哪有这能力?是像索尼旗下的Aniplex这种公司负责的)

假设BD卖了2个亿,其中制作成本、宣发费用等各项加起来花了1.3亿,利润7000万,那么,这7000万会全部进入制作委员会,然后大家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吗?

不会。

因为这是一个法人(制作委员会)将业务委托给另一个法人(成员A)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成员A是需要利润的。

换个角度思考,假使制作委员会没有委托成员A,而是委托某家外部的公司制作并销售BD,那家公司难道不需要利润吗?制作委员会难道能拿到那全部的7000万利润吗?

不可能啊!

所以,成员A会先拿走那2个亿的两成,也即4000万,作为自己制作并销售BD的利润,剩下的3000万才会进制作委员会,大家按出资比例分配。

(注:BD的利润率来自2019年10月《兽娘动物园》的制作人福原庆匡在推特上的举例,收入的20%被盈利窗口拿走,15%进制作委员会。虽然我也不懂为什么那么贵的BD利润率只有35%,但总之拿来用了)

显而易见,有盈利窗口的成员可以先靠盈利窗口赚一波,再靠分配赚一波,总共两波。

这和浅羽清志之前跟一川秀信合作,浅月社运营版权抽成是一个道理。

这个过程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

就像浅羽清志没义务替一川秀信打白工一样,成员A也没义务替制作委员会里的其他成员打白工。

作为制作委员会成员的成员A,和作为碟片发行商的成员A,是需要区分开来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