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加征辽饷,是真的危害极大,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更是对百姓的安全线形成了挤压,原本余粮是对旱涝的灾情具备抵抗力的,结果朝廷把这部分的余量给征走了,这就导致自然灾害一来,百姓顷刻间就没了活路。
没了活路就只能成为流民或者流寇,然后去劫掠其他地方,其他地方的百姓安全余量也没了,经过劫掠也被迫成为了流民或者加入流寇,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现在谈这个为时尚早。
但朱由校明白,任由辽饷发展下去,后果只会越来越恶劣。
“辽饷一事,朕会解决的。”朱由校斩钉截铁。
这是他的义务。
“卿之请辞,朕恩准了。”
“谢万岁!”
随着李汝华的告退后,朱由校对刘时敏说道:“循例给李汝华加恩吧。”
刘时敏躬身领命。
尽管同意了李汝华的辞呈,但是李汝华也不可能马上走。
一般来说,不管什么位置都是需要等选出继位者后交接才能走,这是正常流程,当然万历之后,什么鸟事都会发生。
尤其是党争之后,闭门不出或者提前跑路的数不胜数,有大臣上了上百道请辞奏疏,然后没有回复,那大臣咬咬牙索性直接走人,神庙也没反应,也不补人,这种离谱的操作几乎成了万历后期主旋律,硬生生靠不回应完成了政府的缩编。
言官的编制在今年神庙去世前,更是夸张的由数百人的编制缩成了不到三十人……
其他位置更是惨不忍睹,大明很多地方甚至空悬堂官多年,等数年都等不来坐堂的老爷上任。
直到神庙死后才给遗嘱扩编,光庙即位后才正式大规模起复任命。
可以说万历晚期没有出现亡国的纰漏,那真是因为神庙死的恰到好处,把锅都留给了继任者。
回到正题,户部的位置很重要,但说实话朱由校其实还没有准备好让李汝华走,起码比起李汝华,他更希望刚刚的黄嘉善、王佐滚蛋。
尤其是工部的王佐,张口开的价都让朱由校有砍了他的冲动。
但李汝华既然要走,也是极好的。
也算是给朝廷立个样。
新朝廷总是要有新人上位的。
只不过李汝华走了,那谁来继任?
汪应蛟?
朱由校摇头,沉默了一下,他道:“宣文华门那几位入内吧。”
“是。”
随着宣一众老臣入内行礼,朱由校却发现告假在家的方从哲竟然也来了。
“方爱卿也来了?都起身了,赐座。”
方从哲来了,就是三位阁老齐聚。
此间基本都是顾命大臣,不是顾命大臣也是颇为亲近的老臣,是扶着他登上皇位的,不管于哪方面,朱由校都得郑重起来,怠慢不得。
待到众臣谢恩坐罢,朱由校也正色询问:“不知诸臣联袂而来,所为何事?”
方从哲缓缓起身奏道:“回禀万岁,臣听闻大理寺卿周应秋上了道奏疏,惹得外廷人心惶惶……臣正为此事而来。”
果然是为了这个事。
朱由校笑了笑,佯装意外道:“那不过一轶事,朕不是对韩卿、刘卿说过,不予理会吗?怎么连方卿都知道了?”
韩爌正色道:“半月来,此事在外廷沸沸扬扬,舆论四起。臣等不得不请求觐见,万岁既觉是玩笑之言,正欲请万岁示下,当郑重驳之。”
刘一燝也说道:“周应秋此撩上疏妄言谈阁事,致使百官无心处置公务,已是罪过。若任由此事再肆无忌惮传播,影响必然波及全国,为国之计,臣请万岁下诏终止此事,并对言及此事的周应秋罢职,以安百官之心,让百官之心重归公务。”
朱由校只听的眉头一跳。
火气险些就控制不住了。
尽管他猜到了这些人是为这个事来,但是他没猜到这些人言辞这么赤裸。
这已经是形同逼宫了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