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闻听有人叫自己,周应秋生怕是寻麻烦的,脚步都快了许多,得罪了百官,真被围在此地,指不定真有上头的要殴自己,这么多人围殴,那就不止是笑话而已了,是会不会出人命的事情!

只是他想埋头苦走,却没想到还是被人拦下。

“周大廷尉!怎么没听到我们呼你吗?走这般快?”

周应秋抬头看去,发觉是礼部、刑部的两个侍郎,其身后还跟着些官员。

这几人有些是清流一派,有些是之前的浙党同僚。

周应秋只觉头皮发麻,便硬着头皮说道:“只顾行走,未曾听闻尔等喊我……有什么事吗?”

礼部右侍郎顾秉谦笑道:“不要误会,我们是觉得你上呈御前的奏疏写的很好,我们都很赞成。”

顾秉谦的话他自是信的,二人交往颇深,有过不少合作。

所以听闻顾秉谦的话,周应秋第一反应是:“啊?”

顾秉谦说道:“听说有不少人胡乱弹劾余你,你放心,待会在朝堂之上,我们都会支持你的!”

“对的,没错。”

“我们是就事不就人,仅这方面来说,大廷尉你这道奏疏上的极好!大明岁月荏苒中,内阁出现了不少尸位素餐之人,眼下正合该改变。”

“内阁已经不是当初之内阁,而今行宰执之权,当以选才之变!岂可再是翰林词臣之选?”

这下反倒是周应秋懵了。

什么情况这是?

昨天虽然少了些人堵门,可也还有啊!

怎么你们就成我的支持者了?

“前些日子可惜大廷尉告假,而今算是苦等大廷尉出门,今日之事还望大廷尉不忘初心!我等具会为你据理力争。”

“是的,我等一定撑你!”

不是,今日之事?今日什么事啊?

啊?

你们不打个你死我活,跑来支持我?

搞什么鬼?

周应秋还未明白此间关节,但上朝的时辰快到了,他便被拥趸着入了宫。

文华殿外,刘一燝和韩爌看着被拥趸着奏来的周应秋,目光微沉。

刘一燝道:“方从哲回了消息。”

韩爌道:“怎么说?”

刘一燝道:“他说,无累朝旧例,此乃创典。”

韩爌当即了然。

大明是个正儿八经的封建王朝,封建王朝的政治主色是讲究保守。

也就是保守派是主流。

而在保守中,遵循祖制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规则。

无论是礼制、封赏、官职升迁、后宫等等各个方面,都得讲究政治祖制。

很多时候不得不变了,才会妥协,这种就叫做创典。

各地巡抚、经略、都督、督师等职务都是例子。

创典是蕴含风险的,因为这是未知的,谁也不知道起到什么效果。

所以内阁从洪武创立以来,翰林院为什么都是主要阁臣提供者?就是因为朱棣才是真正内阁的奠定者,是他创典,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员加封为大学士参与午门内的文渊阁的工作。

所以即便是后面内阁权力增加,有了真正的相权,翰林院也始终作为阁臣的提供者没有变化。

但翰林院最高长官翰林学士才五品!

很显然翰林院的品级已经配不上内阁的实权。

所以为了补漏洞,让阁臣入阁后顺利接管工作,阁臣一般都会虚封或者实掌某部尚书衔,以示内阁独特的地位待遇。

但翰林院就那么点位置,内阁权重后,毕竟是宰执之权,人选怎么可以那么少呢?总要提高点人才储备。

是以又继续补漏洞,于是庶吉士不断变化,从洪武的观政进士到永乐的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潜质者,再到英庙后形成二、三甲考选惯例,把储备人才大大提升,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内阁已经影响国家事务和命运了,阁臣的拔擢自始至终都是翰林院为主流,可翰林院主要职能是词臣。

所谓储才养望,其实已经有不少人嗤之以鼻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