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光束里,周大勇的猎枪管挑着半只冻硬的野兔,枪托上绑着木材公司的运输单,收货地址竟写着"切尔诺贝利禁区管理处"。

开江第一网鱼的腥气弥漫在早市。

张煜蹲在卖鲫鱼的木盆前,看摊主用柳条穿鱼鳃。

突然有条鱼翻起肚皮,鳃盖内侧的辐射斑纹拼成数字"3.15"。

李晓燕的棉鞋踩碎薄冰,她怀里的《新华字典》夹页露出半张照片——陈瘸子站在列宁像前,背景是基辅大学的放射性物质研究所。

"买条鲤子熬汤吧。"鱼贩的胶皮手套沾着银色鱼鳞,指甲缝里嵌着绛紫色木屑。

张煜摸出粮票时,发现鱼篓底部沉着块铅盒,盖子上凸起的俄文缩写"ЧАЭ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被冰碴覆盖。

远处传来木材厂班车的喇叭声,车窗闪过王建国调试盖革计数器的侧影。

王淑芬纳鞋底的麻绳在窗棂上绷紧,张煜闻着桐油味写作业。

突然针锥扎破手指,血珠在千层底上洇出树状纹路——与冷窖里桦树茸的菌丝网络完全一致。

张卫国醉醺醺踢翻洗脚盆,飘起的死皮屑在煤油灯下显出荧光,分明沾染了放射性尘埃。

"把棉鞋烤烤。"母亲把装着火炭的陶盆推过来。

张煜借着翻动棉鞋的机会,将鞋垫下的微型胶卷换成复写纸。

火盆灰烬里突然爆出颗玉米粒,蹦出的爆米花上印着木材公司的鹰徽水印,甜味中混着淡淡的碘-131气息。

李晓燕借给张煜的《初中化学》里,夹着半瓶头油。

鸭嘴瓶里的液体泛着诡异的蓝光,她在课桌下比划口型:"抹在物理实验室的窗框上。"

头油在玻璃上画出透明痕迹,午后的阳光透过时竟在地面投射出俄文坐标。

放学后的大扫除,张煜负责擦灯管。

跳上吱呀作响的课桌时,发现灯罩内壁用粉笔写着化学式——正是苏联雷达站冷却液的成分。

值日生泼出的脏水在走廊结冰,冰面裂纹恰好指向供暖站方向。

周大勇的军大衣掠过拐角,抖落的煤灰里混着切尔诺贝利的辐射警示牌碎片。

张煜踩着垄沟里未化净的冰碴子,把掺了草木灰的种子袋挎在腰间。

远处突突作响的东方红拖拉机喷出蓝烟,车斗里装着印有"友谊农场"字样的化肥袋。

父亲张卫国扶着木犁,犁头刮到硬物发出刺耳声响——半截嵌着毛子文铭牌的盖革计数器翻出土来,指针卡在3.15毫西弗处。

"捡粪去!"张卫国用鞭梢指指地头的柳条筐。

张煜蹲在去年玉米茬子旁,发现冻土里伸出几根荧光绿的草芽。

用铅笔刀切开茎秆时,淡蓝色汁液滴在《寒假作业》封皮上,腐蚀出蜂窝状的孔洞——这是切尔诺贝利事故报告中描述过的辐射变异特征。

春季运动会的白灰线在操场上泛着碱味。

张煜套着借来的回力鞋,看李晓燕在跳高垫子上压腿。

她运动裤侧边的白条被改成了无线电波图案,起跳瞬间露出的腰肢上贴着心电监护电极片。

当横杆升到1.2米时,垫子下的棕丝里突然露出半张泛黄的《真理报》,头条标题是"普里皮亚季的生态奇迹"。

"接棒!"周大勇的吼声震得耳膜生疼。

张煜接过接力棒时,发现铝管中空处塞着微型胶卷。

冲刺时鞋钉刮起的煤渣里混着紫色木屑,主席台上王建国调试的秒表突然爆开,齿轮零件在阳光下反射出老苏国徽的镰刀锤子图案。

王淑芬往陶缸里码白菜时,张煜偷换了压在顶层的花岗岩。

新换的鹅卵石上沾着河滩特有的绛紫色苔藓,与缅甸花梨木的纹理完美契合。

盐水漫过白菜帮子的瞬间,缸壁渗出树状结晶——分明是冷窖里桦树茸菌丝在辐射下形成的硅酸盐骨架。

"去小卖部换醋精。"母亲甩着沾满粗盐粒的手。

张煜攥着印有"光荣劳动"的玻璃瓶,在供销社柜台前数着货架上的黄桃罐头。

第七个罐头瓶的锡纸封口微微翘起,折射出摩尔斯电码的光斑。

售货员找零的硬币边缘刻着经纬度坐标,1992年版五分钱的稻穗图案间藏着微型辐射符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