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抽出图纸,背面露出泛黄的国库券兑换凭证存根。
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中,张煜用地质锤敲下最后一块梁芯样本。
当县建筑队队长举起榔头准备销毁证据时,周大勇的猎枪管从脚手架空隙伸出,枪口阴影精准落在那人右手虎口的刺青上——那是木材公司内部"特勤组"的标志。
"杨队长,这混凝土里掺的粉煤灰超标三倍。"
张煜将盐酸滴在样本上,气泡的剧烈程度暴露了水泥标号造假,"就像你们往红松里掺杨木芯,早晚要露馅。"
他踢开脚边的安全帽,露出底下压着的苏联《建筑材料规范手册》,翻到用柴油浸泡过的第89页。
李晓燕突然从塔吊操控室探出头,她手里握着的不是操纵杆,而是张煜的Walkman录音机。"
刚才的对话,"她晃了晃TDK磁带,"足够让杨队长在纪委喝三壶茉莉花茶。
冷窖地窨子的温度骤降那夜,张煜发现了苏联雷达站的秘密。
当军用指南针在东北偏东15度位置疯狂旋转时,周大勇用雷管炸开冰封的铸铁门,锈蚀的齿轮机构上刻着"CCCP-1967"。
手电筒光束扫过控制台,张煜的呼吸在防毒面具里凝成白霜。
布满霉斑的《雷达日志》翻开至1972年3月8日,潦草的俄文记录着"异常生物电磁信号",坐标直指山丁子沟的千年红松林。
"这不是雷达站,"陈瘸子的咳嗽声在钢铁走廊回荡,"是生物电波监测站。"
他突然掀开左腿假肢,内壁刻着褪色的"春城生物研究所1981"编号。
仪表盘蓝光里,桦树茸提取物的荧光强度突然暴涨至临界值。
木材厂会计吞枪自尽的消息传来时,张煜正在解剖百年红松的年轮。
显微镜下,1945年的年轮间隙嵌着弹片碎屑,而1993年的新生木质部已呈现癌变特征——年轮间距异常扩大,导管排列成放射状。
"这是遭受持续电磁辐射的结果。"他对着双卡录音机口述发现,"就像广岛被爆松树的后代..."
突然停电了,黑暗中有人用改锥抵住他后颈。
来人的翻毛皮鞋散发熟悉的松节油味——是父亲张卫国。
"你不该碰年轮样本。"张卫国的声音带着油锯启动时的震颤,"木材公司那三卡车缅甸花梨木,是用你妈的供销社编制换的。"
月光透进仓库,五斗橱底层的国库券编号在黑暗中发出幽幽荧光。
冰层在军用皮靴下发出细碎的呻吟。张煜握着指南针的手已经冻得发紫,表盘上跳动的指针像条发疯的银蛇。
周大勇用猎枪管挑开最后一块朽木时,陈瘸子的假肢突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别动!"张煜猛地拽住要往前冲的周大勇。
手电筒光束里,陈瘸子的假肢关节正渗出暗红色液体,在地窖的冰面上蜿蜒成奇怪的符号——那分明是毛文字母"Ж"的形状。
陈瘸子突然发出夜枭般的笑声,撕开假肢内衬的防水布。
泛黄的图纸雪花般散落,张煜接住其中一张,苏联红星标志下印着"1972.03.08生物电磁异常记录"。
图纸背面的血手印还粘着几根灰白毛发,在零下五度的空气里微微颤动。
"当年三十七个研究员,"陈瘸子用俄语喃喃自语,残缺的手指抚过生锈的仪表盘,"只有我活下来。"
他突然剧烈咳嗽,喷出的血沫在控制台上凝成冰晶,里面裹着细如发丝的黑色菌丝。
张煜的电子表突然发出蜂鸣,冷光屏显示温度骤降到零下十二度。
通风管道传来窸窣的抓挠声,周大勇的猎枪刚举起,一团黑影就扑到他脸上——是只眼睛发红的松木蚁,体型足有成年人的拇指大。
"退后!"张煜抄起实验台上的酒精灯砸向通风口。
玻璃破碎的瞬间,蓝色的火焰顺着蚁群烧成一道火墙。
焦糊味中,陈瘸子用俄语尖叫着什么,假肢突然弹开暗格,露出半管结冰的淡绿色药剂。
红松树脂在酒精灯上冒着青烟。
张煜盯着显微镜下的年轮切片,那些癌变的导管排列分明是莫尔斯电码。
当他用铅笔尖顺着纹路描摹时,窗外的月光突然被黑影遮住。
"这是你妈的调岗通知。"张卫国把皱巴巴的文件拍在实验台上,油锯的柴油味盖过了松香。
文件末尾的红色公章泛着诡异的光,张煜注意到印泥里掺着木屑——来自那批缅甸花梨木的木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