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进入倒计时了,各位考官一起集思广益,制定出题目。
对于四书和诗赋各三道的题目,由主考和副主考共同拟定,而对于五经的题目,则由其他同考官按照分房制度每个人至少出一道,主考再从中挑选。
《诗经》作为一经的同考官最多,一共出了九道题目,然后由赵登禹和谈召海来选出其中的三道,最终确定为会试的命题。
此时,李宁安也明白为什么廖贺再次担任同考了,原因在于他是翰林院中治《春秋》的翰林少,《春秋》被视为孤经之一。
而能够被选为同考的人都是翰林院中表现出色的人才,可是经过一番筛选,最终还是由廖贺担任了这个职责。
廖贺对科试非常熟悉,毕竟连乡试的主考都做过,他在众人之中是最有经验的。
出题和收卷的流程他都处理得非常快速。
出完题之后,所有的同考官都走到自己的考房等待分卷。
李宁安手下也有几位阅卷官,都是白发白须的老者,比李宁安这位房官经验更加丰富。
庆宁七年的会试共有近五千名考生,只录取了三百人成为贡士,比上一届少了十五人,竞争非常激烈。
李宁安这一房分到了近六百份考卷,堆在桌上让人惊叹不已。
"我们尽快评阅吧,总裁催得很紧,若是迟了我们可承受不起责任。"
李宁安与几位阅卷官一起将一些明显有错漏的考卷筛选出来,在将考卷均匀分配给其他阅卷官之前,他也自己看了一部分考卷。
然后,其他阅卷官挑选的考卷也会汇总到李宁安这边,由他来决定优劣。
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宁安完全可以决定一房考生的生死。
但若是落卷中存在遗漏,责任也是落在了他的头上。
考卷数量众多,但给考官们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幸好李宁安阅卷速度比常人快很多。
他能迅速看完一份考卷,然后进行评价。
治《诗经》一经的考生数量众多,因此他们的文章水平相对要高一些。
李宁安迅速浏览了近十份考卷,留出几份作备选。
之后他又仔细研读了几位阅卷官呈交上来的考卷。
他对待工作的专注程度非比寻常,一旦投入,效率比常人高得多。
几位阅卷官只感觉到李宁安在飞速地读卷评点,结果就是过滤掉了大部分考卷。
这可是李宁安第一次参与会试的阅卷工作,其他几位阅卷官比他更有经验的多。
李宁安一通光速阅卷直接把他们看呆了,转而开始担心李宁安不懂得阅卷规则,导致优秀的考卷被错过了。
然而,当几位阅卷官再次查看被黜落的落卷后,他们才发现被李宁安挑选的考卷确实有其错点原因,看到这他们才稍稍放心了下来。
毕竟若阅卷时出了纰漏,李宁安是房官负主要责任,他们这群人同样跑不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