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李宁安的评价,毋庸置疑地是潘世同的个人看法。

在庆宁四年的会试中,李宁安成为了潘世同亲自选中的会元,这一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很简单,谭彦霖点他只是其次。

潘世同对李宁安在殿试中关于治理黄河的建议感到非常满意,他认为李宁安是一个注重实际,能办实事的人才,否则他不会被选为魁首。

然而,当李宁安进入翰林院后,潘世同却突然觉得他的性格过于柔和。

柔和的性格并非坏事,但这种性格更适合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应该去国子监、礼部等衙门与礼法规则打交道。

过于直率和急躁是不可取的,过于锐利则容易伤害他人,但太过平庸也是不行的。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潘世同却发现李宁安并非迟钝,他内心隐藏着一些别人未曾察觉的想法。

李宁安提出的完善马政条例的条文,有些可以说是小心翼翼,有着小隐于泽,大隐于市的意味,即使是潘世同也有许多没有预料到。

然而对于李宁安的顾虑,潘世同曾经也是考虑过的。

潘世同只与李宁安进行了几句真诚的交谈,看到李宁安对整顿马政计划并没有投身其中的想法,潘世同也就不再多言。

作为内阁次辅,潘世同在大雍朝中的地位无疑是很高,百官之中除郑礼宁外,没有任何人能超过他。

其实他并不需要过多关注一个修撰级别的小官员。

“老爷何须与他多言?”潘府管家替潘世同披上大氅,“这状元郎似乎有些油盐不进的样子。”

潘府管家名叫行九,如今在京中已经很有声望,潘府中的许多事务都由他来完成,他虽然只是一个管家,但与朝中一些重要官员的关系不错。

“行九,你觉得状元郎是怎样的人?”

行九答道:“小人认为,状元郎不像以往的状元郎。”

“此话怎讲?”

“以往所闻的状元郎要么是才华横溢,要么正直意气,我们的这位李三元,他既不像小心谨慎的人,也不像能在您面前吃两碗饭的人。”

行九的话让潘世同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可是若说他精明吧!又不似那般。”

敢问朝堂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拒绝内阁次辅的招揽呢?

潘世同说:“这说明李宁安是个思虑过重的人。”

如果只是一味讨好奉迎,李宁安就不会将他对马政条例的意见写出来,而且如果完全反对,他也不会说出那番话。

只不过,他所谓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又在哪里呢?

潘世同年轻时也认为世间存在折中之法,但是处理政务的经验告诉他,十全十美的方案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

“老爷,翰林院中有那么多翰林,朝堂上也有不少状元,您为什么只盯着李修撰呢?”

潘世同看向行九:“是郑大人还是张大人又给你好处了?”

行九说:“老爷,小人胆子小,那些大人给好处,小人也不敢收。”

潘世同并未过多纠缠此事,只是轻声说:“我并非特意盯着他。”

他只是考虑到未来,因为理想需要一个支撑,任何抱负都需要时间去实现,潘世同希望找到一个真正的继任者,这样才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潘世同原本计划选谭彦霖作为继任者,因为他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才干,并且性格圆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