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举兵起事,几乎都是沿用同一种套路,那就是打下一座城池后,直接把这一城的百姓全部充入军中,都是把城中所有的青壮编为战兵,老弱妇孺编为后营,甚至还有以娃娃兵为主的少年营。
著名的抗清四杰,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刘文秀便是出自八大王张献忠的少年营。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能快速壮大队伍,毕竟人多了,声势也就大了,如此一来,只要不遇到官军的剿贼大军,一地方上的民团和驻防军马一般没胆子随便招惹义军,二是,能让充做战兵的青壮有和敌人搏杀的勇气,不至于在遇到官军时一哄而散,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个不拼命,那他们的家人就会被官军屠戮一空。
王秀清裹挟房县百姓入军的手段和张角、黄巢,刘福通和李自成这些前辈们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他没有像之前的起义军那样流动作战,而是选择退入山中,等待时机。
有“明王显圣”这个招牌,将房县百姓裹挟入军的计划,进行的出奇顺利,甚至大多数百姓在得知明王要收纳他们的时候,都喜极而泣地拜倒在地,连连磕头。
经过仔细点算,这次太平军共收编青壮一千六百三十七人,老弱妇孺两千八百五十二人,十岁至十五岁的少年四百二十一人。
王秀清索性将房县百姓编成三个营,青壮为前营,负责战事,老弱妇孺为后营,负责后勤,那四百余少年,则编为少年营,负责巡逻和斥候,并宣布从今往后,凡加入太平军者,都是他的父母兄弟,同富贵,共患难,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业。
历朝历代,百姓所图者,就是安居乐业,王秀清这条政令,令得刚刚加入太平军的房县百姓皆是欢欣鼓舞,因为这条口号描绘的,正是他们切切期盼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百姓都相信王秀清的口号,尤其是县城里那些没来得及逃跑的几个秀才,这些人无一不是饱读诗书。
他们虽然也震惊于昨天的明王显圣,但他们从他们所学的,所知的历史事例中,就猜到了这不过是白莲教匪蛊惑人心的手段罢了,和当初秦末的鱼腹藏书,元末的独眼石人,其实是一个道理。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况是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毕竟没有几个人会愿意放弃身份和地位,去当贼寇,因此就在王秀清忙于整编新入营的太平军时,房县的几个秀才公便聚集到了一起,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逃离这个是非之地。
商量来,商量去,县里资格最老的秀才公,张老夫子就拿出了他思量了一夜计划,他道:“教匪人其实不多,愚兄看了一天了,估摸也有百十人,虽说城门都被他们封锁了,但房县城墙足有二里长,而且城墙仅仅只有一丈半高,咱们趁夜缒城而走,定能逃脱!”
“那咱们的家小怎么办?这么多人,拖家带口的,倘若被贼人发现,那该怎么办?”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