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其对《诗》的高深造诣,帮助孔子修订《诗》的另一位孔门高徒,叫卜商。

卜商,生于公元前507,卒于公元前420年,春秋末期晋国人,氏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卜商、曾参、颛孙师、言偃四位同龄的孔子后期学生,均为孔门七十二贤,均为孔门十哲,还被称为孔门四杰。

卜商、曾参、颛孙师、言偃,也即子夏、曾子、子张、子游,孔门四杰,当然都很杰出,现在我们简要说说卜商。

卜商即大名鼎鼎的子夏先生,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学着称。孔门四科,即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这四科,子夏正是文学科课代表。

当然,除了孔门四科外,还有一种叫孔门四教,指孔子教导学生以“文、行、忠、信”。这四教中,卜商不但以文着称,更以行扬名后世。

卜商更善于将儒学思想与现实相结合,卜商后来回到自己的母国晋国,创立了与当时鲁国流行的儒学派别分歧相当大的“三晋之儒”。

当然,卜商的母国晋国其实后来被分裂成了韩、赵、魏这三国,卜商回的正是魏国,战国初期霸王龙般的存在。

国家综合实力强盛,教育文化事业也发达,卜商在魏国西河设教收徒三百,传播儒学,培育了大批战国时代的英杰。

战国初期的第一霸主魏文侯,三晋法家思想的开创者、着名政治家改革家李悝,战国时期改革家、魏楚名将吴起、魏国国相段干木、道家学者田子方、春秋《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春秋觳梁传》作者觳梁赤、《竹书纪年》作者师春等名垂千古的历史牛人,均是卜商的学生。

而卜商所收的三百弟子,与言偃、澹台灭明所收的三百弟子一样,其实是一个虚数,只是说明他们收了很多弟子,其思想和学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之所以是三百,那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收弟子三千。对了,孔子三千弟子,其实也并非实数,而是虚数。

虽然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但给予老师必要的尊重是必须的,聪明的中国文人就发明了低位数办法,即孔子收徒三千,那其弟子收徒就三百。

反正这个量词,千以下,只能是百了。

那其徒孙呢?这就别杠精了好不好,反正都是收了很多弟子,不要再计较了,行不?

战国时代,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等等,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这些个大家,大多源于儒家,其基础又在道家。单单是卜商在魏国西河讲学,就孕育了法家、兵家等思想。

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三晋之学,其开启者正是卜商,是在卜商的努力下,三晋思想文化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卜商出身贫苦,但立志治学。据说,公元前494年,14岁的卜商决心赴鲁国拜孔子为师。但当他到了曲阜后才发现,孔子已经离开了鲁国。

少年卜商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孔子暂居卫国,毅然奔赴卫国帝丘,正式拜孔子为师。从此,卜商就成了孔子最欣赏、最满意、喜爱的弟子之一。

在接下来的十年,卜商就陪伴在孔子身边,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足迹遍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及汉水以东的广袤地区,小小少年卜商在周游于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家中茁壮成长起来。

之所以说卜商茁壮成长起来,那是因为在这十年时,卜商跟着孔子遭遇了种种困难和危险,经历了诽谤中伤、惊吓威胁,曾陷入困境、绝境,以及战乱、盗匪,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然得先给斯人吃尽了苦头,历尽了沧桑。孔子,卜商,以及一干孔门弟子,正是在这样的苦头沧桑中增长了见识,坚定了意志。

在这十年中,卜商所表现出来的德才兼备,以及在学习上的刻苦专注、思维敏捷、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治学上的天赋,令孔子对他刮目相看,将他和言偃并列为文学科的佼佼者。

学而优则仕,自己老了从不了政,那就将优秀的弟子给推出去做官吧。公元前484年,受国家召唤返回鲁国的孔子,向鲁哀公推荐了卜商。

鲁哀公给出的官位是莒父邑宰。

莒父,是鲁国于公元前496年新修筑的一个城邑,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当时算是鲁国的一座新城,用现代的话讲,是一个开发区,卜商被任命为开发区主任。

卜商在孔子的鼓励下赴莒父担任邑宰,卜商虽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但毕竟缺乏治政经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