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军将入阁
孙承宗在京师的日子已进入了倒计时,这位老臣已把一生献给了大明,在最后的这段日子里也应该安享晚年了。
大明内阁一般以一至七人组成,内阁最初设置的时候就是七人,而后来各朝内阁的人数不等,除去万历年间的特殊原因,内阁只有首辅一人外,其他各皇帝在位时内阁大致保持在五至七人左右。
现在永明朝的内阁就是由五人组成,按理说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增补二人,形成七人的内阁结构。但朱慎锥考虑到目前朝政结构和实际情况,一直保持着五人制,所以刘宇亮一旦退出内阁,内阁暂时只会补上一人,而不会多。
对于增补的内阁成员是谁朱慎锥已考虑好了,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王晋武。
王晋武入阁这件事朱慎锥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目前他设置了总参议府以打算日后取代五军都督府,但总参议府和五军都督府的职权有大部分重叠,却依旧有着相当不同。
哪怕日后总参议府真正取代了五军都督府,但总参议府也不可能成为当初朱元璋设置五军都督府时那样强大实权,这种情况文官集团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脱离了朝廷各部却全面掌控军权的机构独立存在,无论是对朝政结构或者是文武之争都不是什么好事。
就连朱慎锥也不可能这么干,五军都督府实权过大同样会影响到皇权,而且按照后世各国的政治结构来看,文官治军已成了惯例,军权直接掌控在军人手里,这会对国家稳定会造成极大影响,某些国家时不时发生巨变,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军人治国军权太大所造成的。
但像大明这样所有军权全部由文官掌控也有着弊端,这点已在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得到了证明。所以对军权来说,双方的平衡和牵制是极其重要的,再略微削弱现有兵部的职权,加强五军都督府的职权也是相当必要的。
总参议府的设置只是把原本归属于五军都督府的部分职权拿回来,而不是用来强行打压兵部,换句话来说总参议府施行的是总参谋部的职权,作为皇帝用来加强控制和指挥军队的职能部门,并且一定程度提升武将在朝廷的地位。
而军队真正的权力是通过总参议府、内阁、兵部这些部门直接掌控在皇帝的手里,所以在完成总参议府的设置后,朱慎锥必须要做到军人在内阁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不是游离于内阁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内阁的机构必须要进行调整。
未来大明内阁会维持在五人内阁的程度,这五人内阁中一个是首辅,一个是次辅,而另外三人作为阁老从而组成。
五人内阁中必须有一个军方成员参与,作为军方的代表存在。而这个军方的内阁成员可以当阁老也能当次辅,但却不能当首辅,首辅必须由文官担任。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内阁体系,这个体系对于调整之前大明军方在朝堂的地位和话语权是极其有必要的。
再者,王晋武无论从忠诚还是能力各方面来看都能胜任,而且他作为军中第一人,长期把持新军也不是件好事。接下来朱慎锥会通过军制改革对新军重新整编,在其基础上彻底取代原来的明军构成,从而加强大明的军力。
这种情况下,王晋武不再适合统领新军了,未来的新军会分成各部,整编成“师”,一师新军由骠骑将军或定国将军担任,在师之上组成一军总镇,同时调整现有九边各镇,按照新的军制重新划为六镇,这六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陕西镇、甘肃镇。
这六镇是以目前大明九边重整而成,原本的三关镇和大同镇合并。榆林镇和陕西镇合并,宁夏镇和甘肃镇合并。形成新的九边格局,并由九边九镇转为六边六镇。
除去边军外,京畿的新军另遍一镇三师,替代之前的京营驻扎京师附近。此外朱慎锥还准备陆续在山东、南直隶、闽浙、两广、湖广、河南、四川、云南各行省分别设置一镇或者一至二师,作为直属于中央的军镇机构。
这个军镇机构按照地域划分重新配置,逐步取代之前的大明卫所制度,而大明卫所制也会转变为地方治安或者后备役部队,不再作为大明军制中的基本结构。
而且在这些军制的改变上,逐步取消之前大明的世兵制度,转世兵制为募兵制,未来募兵制会彻底成为大明的新的兵制。
但这种改变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虽然募兵制相比世兵制有极大的好处,也能保持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可相比世兵制,募兵制所需要的财政支持是极大的,虽然大明现在的经济情况大幅度好转,可依旧支撑不起整个军制的改变,所以要达到以募兵彻底取代世兵短时间根本就做不到,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卫所制度在大明延续两百多年已根深蒂固,一旦取消卫所制度转为其他,所耗费时间和精力也是极大的,考虑到政治动荡和卫所安置还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各方面,朱慎锥只能一步步来,绝对不能操之过急。但整个框架已在朱慎锥的心里逐步构成了,现在依托新军的部分改制也在陆续进行之中,九边那边可以略微缓一缓,先从京畿入手。王晋武这两年就一直在做这件事,从目前京畿的新军情况来看,京畿总镇已初步成型,接下来就是离京畿最近的蓟州镇、宣府镇和大同镇这三镇了,等这三镇总镇的结构调整完成,朱慎锥才有把握陆续对其他地区下手。
“什么?让臣去内阁?陛下,您不是和臣开玩笑么?”王晋武接到宫中传来的旨意,匆匆从军营中赶回京师,马不停蹄就入了宫,见到朱慎锥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呢,就听到让自己入阁的消息顿时张口结舌。
“你觉得朕能开这样的玩笑?”朱慎锥瞪了王晋武一眼。
王晋武讪笑着说道:“哪能呢,您自然不会同臣开玩笑,可此事实在是让臣诧异莫名,臣只是一介武夫,内阁乃朝廷中枢机构,臣何德何能能入内阁为阁老?”
“朕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朕说你行,你不行也行!怎么着?朕的话做不了数?你王大将军堂堂一品大员,功勋卓著,入阁又有何不可?”朱慎锥淡淡说道。
听着这番话王晋武心中哭笑不得,这不是耍赖么?什么叫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这等于是赶鸭子上架啊!
自己好好的领着兵,每日在军营中练兵整军,空下来和部下喝几口小酒,吹吹牛逼,休沐日回京师看看老婆孩子,日子过的滋润着很呢。而且王晋武还一直打算再一次领兵和建奴上阵厮杀呢,上次长城之战后他就再也没出征过,虽然每日练兵练武不断,可毕竟没能真正上战场,时间久了心里一直痒痒着。
前不久朝廷刚刚改了军职军衔,王晋武作为军中第一人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尤其是消息传来后王晋武更兴奋的摩拳擦掌,猜测着大明是不是打算用兵了?而用兵的目标正是辽东。
辽东皇太极已死,所谓的大清继位者只是一个娃娃,而且据说大清内部为了争夺皇位闹的厉害,皇太极死后大清内部分成几派,争斗极其激烈,哪怕皇位现在已归属了顺治,可矛盾依旧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大明最好的机会,如果能把控得好,击败大清彻底收复辽东不是没有可能。而且王晋武对自己的新军有着相当自信,只要朝廷能支持他,他相信凭自己新军的战斗力反击辽东把握极大,一旦能平定辽东,这可是不世之功啊!当武将的谁心中没有封狼居胥的梦想?
可偏偏皇帝根本就没让新军去辽东的打算,非但如此还把吴襄从辽东弄了回来,让祖大寿和吴三桂掌控辽军,继续保持封锁的姿态和大清对峙。这种做法让王晋武疑惑不解,他一直心里想问朱慎锥为何要这样安排,可一直没找到机会,原本今天入宫他还打算问这件事呢,可没想自己还没问出口就听到了朱慎锥让他入阁的消息。
“陛下,不是臣不愿意,臣这身份入阁恐怕不便呀。”王晋武打心里不想入阁,他苦笑道:“臣是武人并非文臣,我朝以武人入阁还未有惯例。而且臣同陛下有亲,算起来也是外戚,一旦入阁这朝野上下的唾沫星子……。”
不等他话说完,朱慎锥就笑道:“自内阁建立初始的确没有武将入阁的先例,但惯例不就是用来打破的么?我朝初立时,武将为臣可没文贵武贱的说法,当年太祖让开平王当右丞相,后用中山王接任,武将为文职并非没有先例。”
“何况内阁初立,其职权仅为皇帝参议,协助皇帝处置政务罢了,哪里有现在的职权?既然如此,朕让你入阁又有何不可?至于外戚一说,更不必顾虑,你又不是徐宪成,你只是朕的表弟,如这也算是外戚,那么满朝文武中真论起来同朕有亲者不计其数,朕哪里还有人可用?”
“这……。”王晋武哑口无言,朱慎锥的话也有道理,常遇春、徐达都当过右丞相,丞相之职是文臣之首,右丞相的职权真要论起来可比内阁首辅还大呢,武将既然能做到这个职位,那么当区区一个阁老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内阁本就是皇帝的秘书处,之后才渐渐成为中枢,而且如今内阁依旧保留着原本秘书职权,内阁不是六部,阁老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不必通过朝廷,所以皇帝完全可以想让谁进内阁就能让谁进,这丝毫挑不出毛病。
至于最后外戚一说,大明开国两百多年,朱家子弟开叶散不计其数,结亲者就更多了。朝廷中许多官员或多或少都和朱家有姻亲,如果这样算大家都是外戚,而且王晋武仅仅是皇帝的表弟,这个身份比徐宪成有所不同,皇帝要让他入阁,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本章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