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多头下注
朱慎锥摸透了郑芝龙的心思,明白郑芝龙是根本靠不住的。
让郑芝龙去剿灭小琉球的荷兰人,最终的结果不用猜他也能猜的到。无非就是剿而不灭,战时越拉越长,就和当年辽东的李成梁一样,养寇自重数十年,官是越当越大,权是越来越重,可这个寇却始终剿灭不了,而且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立即反叛,导致酿成了后来辽东的恶果。
相比之下,郑芝龙的儿子郑森郑成功要比其父好上许多,至少历史上驱逐荷兰人是郑森所为,也就此收复了台湾。
因为这件功劳,郑森在后世也被称为“民族英雄”可许多事也要辩证的来看,当时如果不是南明已没了退路,郑森知道自己恐怕无法在大陆立足了,一旦福建彻底被清军攻占,南明包括自己就再无生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郑森必须要想办法找一条后路,而这条后路就是被荷兰人占据的小琉球了。
郑森收复小琉球固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小琉球再一次回归了中国怀抱。可也有着渡海保全自身的打算,而且这个想法更是实实在在的,这才会有后来的军事行动。
而且从当时郑芝龙、郑森父子截然相反的态度和作为来看,朱慎锥还怀疑他们早就私下商议好了。父子各投一方,无论最终谁胜谁负,天下归于谁都能保全郑家的荣华富贵。
这种做法古来有之,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家就是这样,诸葛亮兄弟三人各为不同的主公效力,诸葛亮在蜀汉,为刘备重用身居丞相之职。而他哥哥诸葛瑾效力东吴,最终当到了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的官职,其权势并不亚于诸葛亮多少。
至于弟弟诸葛诞却在曹操手下,一直当到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山阳亭侯的官职。
诸葛一门三兄弟,各为其主无非就是分散家族风险,无论哪方面胜都能让诸葛家保全并延续下去。类似的情况历朝历代实在是太多了,那些世家大族谁不是这样的?郑芝龙父子虽是海盗出身,可也明白这个道理,大厦将倾之时必须要为家族找一条出路,父子假意反目各投一方是最好的办法。
就这样,郑芝龙投靠了大清,郑森领兵去打小琉球,带着南明小朝廷远走海外,如此万无一失。
要不然以郑芝龙对军队的掌控力,哪怕郑森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郑芝龙的精锐军队大部全部拉走成为他的部下,这其中要没郑芝龙的安排和授意根本就不可能。
至于后来郑芝龙投了大清后却落了个被斩首身死的凄惨下场,这不是郑芝龙走错了路,而是当时大清出尔反尔,多尔衮等人虽是能臣,却没有皇太极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气度,因为郑森的缘故直接对郑芝龙下手,前脚刚封了郑芝龙海澄公爵位,后脚就找理由拿下了郑芝龙。
这样的结果是谁都预料不到的,也正是因为郑芝龙的死导致之后郑森对大清充满仇恨,坚定了和大清抗衡到底的决心,这才让南明小朝廷在小琉球继续延续了数十年之久。
眼下郑森还年轻的很呢,按照其出身,郑森和太子朱敏澜差不多大,现在还是一个少年。郑芝龙受招安后就把郑森从日本接了回来,然后养在福建,虽然郑芝龙是大海盗出身,但对儿子的教育很是上心,郑森去年的时候考上了秀才,算是武将之家极少出的文人之才。
原本郑森中了秀才后会去南京继续进学,不仅入了南京国子监读书,还会拜钱谦益为师。可因为江南出了大案,郑森北上的时间耽搁了,现在是否去了南京并不知道,至于拜钱谦益为师就更不可能了,现在钱谦益早就入京为官了,还是礼部尚书,怎么可能在南京收这个学生呢。
“让内阁给郑芝龙下令,让其驱逐小琉球的荷兰人,守护岛上大明子民。”
虽说郑芝龙靠不住,可目前福建那边能用的水师也就他了,而且这件事也绕不过郑芝龙去,一旦朝廷不用郑芝龙反而不好。不管郑芝龙会是什么态度,又或者是否真的养寇自重,这个命令必须要下。
温体仁应声答道,说内阁会遵旨给福建那边下令,要求郑芝龙尽快解决荷兰人问题。既然这件事暂且就这么先定了,朱慎锥也就不多说什么,让温体仁尽快去办,就当温体仁准备告辞的时候,朱慎锥突然提了一句听说刘宇亮这些日子身体有疾,每况愈下,恐怕难以再担任内阁阁老,是否如此。
温体仁心中顿时一动,刘宇亮在内阁中排名最后,但他的资格却老,年龄也是最大。
而且皇帝说的也没错,刘宇亮的身体的确不好,从去年秋末起时常生病,对于政务已有力不从心,私下里已有告老的打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