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李元新订立的制度所建立的疗养院,是将石灰作为一项最为重要的药物而采办的。

流民这里也没有不用的道理,何况还能用作简易水泥,可用的地方有许多。

张津点头记下。

而李元也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用着小小的碳笔条在上面,草草的写了几个字。

立德、立言、立功。

对于儒者来说,那是毕生所求。

李元每做一件事,也都会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总结归纳。

不论是之前的开荒垦田(虽然现在没啥用了),还是现在的治理地方,李元都有一些规章制度问世。

订立制度才是一切!

如现在的流民安置,李元也准备写点东西出来。

救灾救民只是短时间而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不及时加以总结归纳,日后就没有仿效和改进的目标。

“还有蝗虫!”

在李元的本子上,前后分成了三个部分,流民一桩事,抗旱也是一桩事,另外还有蝗虫:“还要养鸡养鸭来对付飞蝗。”

张津一听,忙着摇头:“鸡鸭之物,可不一定有用。”

“此事我又哪能不知?”

李元叹道:“养鸡养鸭只是辅助而已,就跟李重八的深水自流井一样,不会作为主要手段。”

“怕是到时候,还是要以组织民力灭蝗,花钱来买蝗虫为主!”

“一斤蝗虫给个十文八文,应该没有说不愿意的,百姓也可以让小孩子出来挣点零花。”

“大人想得周全。”

张津轻轻赞了一句。

做事最怕就是不管不顾的一条道走到黑,事先将方方面面的都想到,并留下腾挪的余地,这才是做事的正确方法。

“旱情一桩、流民一桩、蝗虫一桩、还有最后的疫情...唉...!”

此外还有从宿州运粮的事,虽说对外要保密,也不用自己来督管,但怎么说都是与自家的发明有关,还是要挂在心思上。

一根根屈着手指,李元发现自己除了正经知县要做的工作以外,身上担的责任未免太多了一点。

张津听了也在叹气:“蝗、旱,这是天灾,流民怕就是人祸了!”

“各地的知县知州,对于这些人无不是直接推到上面去,要些赈济下来就够了!而只要能吃到朝廷施舍的稀粥,灾民们也会跪下来磕头,叩谢恩德,没人能说这样做有什么错!”

李元笑了:“说的也是,现在的辛苦,纯粹都是我自找的。”

不过走了两步,他却又道:“只是这些事,我伯父自找过,我父亲也自找过。家学如此,长辈表率于前,李元也不敢不从啊!”

张津低头,郑重地向李元拱了拱手。

不避繁剧,视民如伤,这是如今官员中难得一见的美德,遇事就趋吉避凶、没有担待的官员反而多见,像李元这种的官当然值得敬佩。

…………

五娘坐在马车中,对面是金宝,银宝。

而前面几辆车里,红玉带着主君的孩子坐了一辆,而主车中,则是有李家的主母坐镇。

跟在车队外,有着二十几名李家的家丁,加上伯父李承派出来的一众护卫,声势很是不小,行在路上便已是人人注目。

一行人十天前从东京城出来,路上到了毫州歇了一天,前天一早就继续上路。

终于在这天午后赶到了永城县。

摇摇晃晃的马车中,李瑾这个小孩儿早就变得昏昏欲睡,头耷拉着。

而前头的华兰却毫无困意,为着即将能看到挂念在心上、日思夜盼的李元,而雀跃不已。

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元哥儿,华兰胸中就有一股暖意,甜甜的微笑不知不觉的挂在脸上!

恍惚间时间过得飞快,一直都在摇摇晃晃的车子突然停下,车厢猛的一定,华兰也从思绪中惊醒过来。

小竹也一下被惊醒,揉着眼睛:“夫人,是不是到了?”

华兰摇摇头,见着小竹要掀开车帘向外看,连忙一手拉住她。

虽不知出了何事,但听着车帘外的人声马声,想也知道不能随便向外张望。

“到了吗?”

听着前面的车夫吆喝声,红玉抱着李瑾问着对面的五娘。

五娘先小心的理了理裹着盼儿的小斗篷,方才抬起头,听着外面的声音。从城外的空旷,到了城中街巷上的嘈杂:“好像是到了。”

“终于到了。”红玉轻声笑了笑,笑容中不无疲惫之意。

她们带着孩子出行,这一路上的确也是累得够呛。

两三岁的幼儿出门远行,其实很是犯忌讳,一个不好就会生病,甚至有夭折的风险。

不过李元到底是没有为人父母过,太有自信了,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

而李家的父母,竟然也放心的让李瑾一起跟着母亲出来。

不过在这几千里的行程中,孩子倒真是奇迹一般的一点病症都没有。

……

另一辆马车中。

相互看了看,金宝,银宝的俏脸上,都是带着一丝期盼。

已经到了永城县中,那么很快就能看到少爷了吧!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