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过轻者,少不了一顿好打!重者流放远恶军州,若有想试一试底线的,三尺刑刀,本官也有预备!”
李元的眼神和口气压得今天的气温急速降低,周围的一群禁军士兵听得冷汗涔涔,不敢有半个不字。
再看了他们一眼,李元转头对着匆匆而来的一个胖子:“刘都监,你说呢?”
刘杰是从小妾的床上被叫下来,衣服都没换好,跑得浑身是汗,也没听清李元说了什么。
但他知道该怎么回答,刘杰在李元面前连坐下的资格都没有,束着手站着,陪着笑脸:“李大人说的是,知县大人说得好!回去后,下官定要好生的教训这群不长眼的军汉!”
文官找借口杀人立威的故事太多了,聪明的都知道要老老实实做人。
现在被下面的人害得自己撞到了李元头上,刘杰生撕了他们的心都有了。
李元却好说话:“今天将帐给结了就行了,打坏的东西也要照数赔偿,赔礼道歉的事想来不用本官提醒。”
“将这些做完,今天这事就算过去了,但日后……就要劳烦刘都监你多加整治!”
看着如释重负的刘杰,李元摇了摇头。
不过吃白食而已,这个罪名能将人怎么样?
就算要立威,也不至于用这等小事。
方才他说了一通话,也没见有个人趁势上来喊冤,看起来,这些禁军士兵平日里也就是如此罢了,未有大恶。
由此来治罪,未免有冤枉的嫌疑。
过一阵子,说不定还有用得到他们这些军汉的地方!
另外自己做人行事在表面上也该缓和一缓和,太过锋锐对他日后的进步不利。
老成持重,同时能宽严相济,才是日后应该有的模样。
处理过禁军的白食事件,军士们慌忙离开。
而刘杰却留了下来,与张驹正一起陪着李元,去了前面镇上最是干净清爽的酒楼用茶饭。
只是刚到酒楼楼下,又听见一阵骂娘声,骂的还是李元的伯父和韩景,张驹正脸色尴尬,连忙道:“下官这就派人将他们拿下来治罪。”
李元摇了摇头,岂能以言罪人。
而且以眼下的灾情,这些传言是免不了的。
天人感应之说早就深入人心,智者虽不取,乡愚却人人皆信之。
遇到大灾,百姓们总得有个抱怨的对象,宰相自然是首当其冲。
天子和宰相要为当今的灾情负责,皇帝不能卸任,走人的当然是宰相。
这样的言论根本弹压不住,也解释不清。
就算是教育普及的千年之后,也还有将自然灾害归咎于天谴的‘人才’,眼前的民间舆论,李元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
不过只要今年秋种能过去,这个坎,根基深厚的李承、韩景还是能够渡过的。
但要是过不去的话,百姓们的怨言将无可阻挡,而河北的流民恐怕会在吃光京西路的救济粮后蜂拥南下。
那时候,汴京就难办了!
不想了,自己目前还是顾好眼前。
不过,汴京城要是能安稳,朝堂的政局才能安稳。
稳定的朝堂,这样才能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
更何况朝廷里要是换人,换上来的新人,首要工作是救治百姓,还是清算之前的政敌?
怨有所归,有了足够的借口,该做的正事完全可以拖延一阵子,将敌人斩草除根才是最先要做的。
李元从来都不会高看官僚们的道德水准,包括他自己。
而救灾工作的顺利与否又关系到天下的安稳,李元可不想当乱世的官!
话说回来,只要对政治稍有了解的,都不会有着太过天真的想法。
临阵换将乃是大忌,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
除非天子身上承担的压力实在太大,否则韩景的相位当是能拖到大灾之后,处理完一切手尾,然后让韩景他自己主动辞官,以保护他的颜面。
至于伯父李元就不知道了。
只是……
李元抬头看着青天白日,这一点还要看老天爷帮不帮忙了。
……
汴京,李承府邸。
在厅门处目送韩景离开,李承回到座位上,双手按着额头,脑中隐隐的作痛。
韩景在刚才给出了他的治灾意见。
韩景的意思是先救援河北,只要这个最难的地方稳住了,其他的...问题不大!
不过李承有些不同意,谈的不太愉快!
治灾的关键还是在民心上。
想当初,陕西传言废铁钱。
市面上铁钱顿时无人肯收,而铜钱币值飞涨。
时任陕西安抚使的张方,从家中拿出百匹绸缎让人出去贩卖,声明只收铁钱,不要铜钱。
见到张方支持铁钱的举动,民心立刻就安定下来,铁钱在陕西也重新恢复了流通。
李承明白,只要汴河畅通,能运来江南的粮食,京城粮价随即便可安定下来。
而只要汴京安稳,其他地方就问题不大!
而且并不需要从江南运粮。
夏收后就要北运的粮食,现在主要囤积在扬州,大约五十万石上下。
更近一点的宿州,控制在六路发运司手上的也有二十万石的存粮。
而且扬、宿州之间的运河虽然水位降低,但加上有淮河来水的补充,水位稳定,不至于无法通行。
只是宿州再往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过了毫州,接下来的三百里,通往汴河的河口关闭,渠中水量不足,同时因为水流静止,比自然河流更容易干涸。
到时候怕是要开河口来放水进汴河,这样才能保证通航。
这就是朝廷所要面对的问题。
宿州到东京总计六百里,其中后半段的三百里最难,到时候不知道到底能不能行。
但该做的还是要做。
李承知道,只要几场大雨下来,旱情缓解,什么事都不会再有。
可做事不能光靠老天,如果旱情继续下去,就必须保住京城的稳定,汴河水道必须打通!
李承即使再是小心谨慎之人,如此急务,又关乎社稷!
当夜李承便写了奏章,第二天就递到了皇帝的案头上。
在奉天殿中,经过了一番争辩,李承得到了皇帝的首肯,开启汴口,放水通航。
议事结束后,因为争论耽搁了时间,李承没有留下奏对,随着其他辅臣们一齐而出。
……
积英巷盛家...
盛弘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了家里,刚坐下……
这时候,一名小厮通报:“老爷,大姑娘回家了!”
盛弘疑惑:“华兰怎么回来了?快叫过来...”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