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王凌入曹营
袁绍闻言大喜,急忙问道:“先生有何妙计?”
沮授道:“昔年楚王与陈王缔结盟约,共抗陛下之时,楚王次子与陈王之女立有婚约。后虽因陈王称帝盟约破裂,婚约却并没有取消。”
“陈王于前年不幸病逝,其女已至婚配之龄,陛下既为郡主伯父,自当为其操办婚事。”
“此婚约若成,赵楚已交秦晋之好,楚国自不会坐视曹孟德吞并并州而置之不理!”
沮授口中的陈王,正是投向了袁绍的袁术。
袁术称帝,建号仲氏,此仲氏并非国号,反而像是年号。
至于国号,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大概率为“陈。”
因为有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
袁术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
历史上袁术称帝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北伐陈国,只可惜被曹操打得的大败而归。
袁术投降袁绍,去掉帝号,仍旧被保留了王号,乃“陈王”也。
不过袁术称帝后本就骄奢淫逸,几乎掏空了身体,投降袁绍以后又备受猜忌,几乎没有人身自由,因此没过多久便病逝了。
所有人都认为,周琦次子与袁术之女的婚约也会就此罢作罢,却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候被沮授搬出来搞事情。
虽说此番赵、楚罢兵,周琦三子也与袁绍之女立下了婚约,不过由于双方年龄不够,因此并不适合现在就成婚。
这个时候,将袁术之女嫁给周琦次子,反而成了最好的选择。
首先,双方本就有婚约,在婚约没有被废止以前,沮授这么做无可厚非,周琦也不好拒绝。
其次,袁氏作为袁术之女,不仅是汝南袁术嫡女,也是袁绍的亲侄女,至少从身份地位上面配得上的周统,也有足够的分量能够代表袁氏。
这桩联姻若是能成,的确会极大缓和赵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
袁绍闻言,却是有些迟疑的说道:“朕纵然将侄女嫁给周统,与楚国联姻,周子异也未必会出兵相助啊。先生莫要忘了,统兵攻打并州的主帅乃夏侯渊,其侄女嫁给了楚国世子周继。”
“周统虽亦为嫡子,比起周继这个嫡长子,身份地位终究还是差了许多。”
“想必曹阿瞒命夏侯渊为帅攻打并州,正是为了让楚国不至于插手其中吧。”
沮授闻言,却是笑道:“陛下莫非真以为,区区联姻能够改变周子异此等人的战略方针?臣之所以认定周子异会出兵相助,乃是断定彼不会允许曹孟德坐收渔利,趁机壮大自身实力。”
“将陛下侄女嫁到楚国,只是给楚王一个名正言顺插插手此事的借口,仅此而已!”
事实也的确如此。
相比起大败而归,且重病缠身的袁绍,周琦显然对曹操更加忌惮,并不愿意让对方吞并并州。
真要让曹操打下来并州,对方就会对冀州、幽州展开攻势,这并不符合楚国的利益。
不过凡事都讲究师出有名。
自从夏侯渊侄女嫁给周继以后,双方就握手言和,而且成了亲家。
曹操又是派遣夏侯渊攻打并州,周琦也不好贸然插手。
如果周统这個的时候娶了袁绍侄女,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周琦就有理由调解两位亲家罢兵休战。
周琦可以先好言劝说,如果哪一方不同意,再以武力胁迫,这样先礼后兵,就能牢牢占据道德制高点,哪怕最后出兵也是师出有名。
袁绍也很快就想通了其中关键,当即说道:“既如此,那此事就交由先生操办,不知可否?”
沮授拜道:“臣领命!”
荆州,襄阳。
当赵国使者前来拜见周琦,并且告知了来意以后,周琦不由哑然失笑。
他先将赵国使者安顿下来,而后对着众臣说道:“这个婚约,孤本以为早就作废了,未曾想居然还是被袁本初给翻了出来。”
贾诩却是轻捋胡须,笑而不语。
他可不相信楚王说的话,若果真忘了这个婚约,当初在向袁绍提条件的时候,就不会让袁绍把女儿嫁给三子,而是直接嫁给次子了。
正是因为周琦没有忘记那个婚约,才会特意跳过周统。
不过贾诩是个聪明人,虽然猜到了周琦的心思,却也不会让别人以为自己能够看透主公的心思。
恰在此时,徐庶上前说道:“臣以为,袁本初此举恐怕不在联姻,而是为了让应付关中曹孟德。”
周琦眼中笑意更浓,道:“我们此前还在讨论,如何才能师出有名的制止曹孟德攻取并州,现在袁本初不就把这个名头送过来了?”
“正好孟起与小女婚期也已经临近,不妨双喜临门,让袁本初尽早将其侄女送来襄阳,孤之儿女在同一日成婚,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真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周琦这边还在头疼如何才能插手双方战事,袁绍转头就给自己送来了台阶。
婚事就这么被定了下来,周琦可没有一点后世人自由恋爱的想法,也没有去考虑周统同不同意这桩婚事。
事实上,袁术之女作为袁氏嫡女,就算不考虑与赵国之间的关系,仅仅是能够与袁术联姻,对于周琦都是一件大好事。
别看周琦击败了袁绍,然而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不仅仅是一句虚言。
如果能够与袁氏联姻,对于缓和周琦因为科举而与世家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也是大有裨益。
甚至于,对于周琦统治汝南以及未来夺取河北,也是有极大好处。
而且他也相信,世家门阀出身的嫡女,从小被精心培养,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赵国使者大喜过望,快马加鞭连夜返回赵国禀报此事。
袁绍做事也是雷厉风行,很快就将侄女送到襄阳,挑选了良辰吉日以后,两桩婚事也是办的热热闹闹。
婚宴刚刚结束,周琦当即休书一封,命人以国书形式送往曹操营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