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发生大旱之后,之前是沼泽状态的河滩就变成了硬实的土地,在这面种庄稼不仅肥沃,还很方便引水。
古代很多河流都没有经过修整,河滩窄的有几十米,宽的则有几百米。
这可都是良田啊!
别人不知道会发生大旱,不敢如此大胆设想很正常,可常封对此一清二楚,当然敢放心大胆地去干了。
山西虽然比不得江南,可大小河流也是很多的,而且北方的河流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滩面积更大。
试想一下,河道两侧都被开垦,那山西全境一下子就多了几百万亩良田。
当然了,这些土地都是官府所有,常封会花钱雇人去耕种,毕竟老百姓不傻,这种明显不靠谱的赔本儿买卖,他们不会干的。
在他们看来,这根本就是白忙活,大水一来种子全都得喂鱼。
常封不想强迫他们,只好出工钱雇百姓去种了。
此外,河堤和土坡也都被种满了花生、红薯、土豆之类的作物。
这些东西适应性太强了,有土就能长。
为了能储存更久,常封之前已经传授了百姓很多处理方法。
这些都是后世几百年摸索出来的,非常好用。
玉米好办,只要保持干燥,那就能和其他谷物储存时间差不多。
土豆和红薯在现代除了鲜食之外,最常见的加工就是做成淀粉。
淀粉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粉条儿、粉皮儿之类的,这样既方便存储又好吃。
而常封教给他们的并不是这些,因为加工成淀粉损耗太大了。
这个年代还没达到粮食足够富余的程度,吃饱问题尚未解决,吃好只能先往后放放了。
他教的方法除了放菜窖之外,还有切片儿晒干。
生红薯切成片儿晒干以后特别硬,存放三年都没问题,李云龙赏给柱子的地瓜烧酒就是这玩意儿酿的。
之前常封在网络看过做菜视频,有些地方把小土豆先蒸煮熟,然后再晒干,这种方式也能存储很长时间。
古代不管怎么说,人口跟现在没法比,虽然没有化肥和良种,但胜在土地够多。
只要把土地利用好了,常封大致算了一下,山西全境一年的收获,至少够三年的口粮了。
这样即便发生三年灾荒也不怕,粮食会减产,但连续几年颗粒无收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哪怕只有往年三成的收获就够吃了。
那些荒地只管种,大不了让它们成为野生状态,到时候实在受不了去采集,总比挖野菜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