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自官桥驿站而出,顺着池水向东北而去,步行十余里便见有一石桥屹立于此,包拯则上前擦拭着桥前的石碑,只见其上面写着“石角桥”三字。
包拯看到后则颇为开心,摇头晃脑说道:“莽改曰武城,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东北入于淮之池口也。”
陆均有心追捧便说:“张兄,好学问啊,《汉书》这么生僻的文章都能熟记。”
张拯闻言颇为意外看了陆均一眼问道:“可曾进学?”
陆均老实回答道:“未曾进学,只是胡乱在家读了几本书。”
包拯倒是没有轻视他,便随口问了他几句,陆均则都一一回答出来了。
这下引得包拯惊奇了,说道:“汝义理纯熟,熟记经义,吾年少时曾在庐江书院求学,汝可有意乎?”
陆均则是连忙婉拒,说父母在,不远游,开什么玩笑,他虽然靠着面板熟练度刷完了经义,可离中式远着呢,更别说跑到庐江去读书。
包拯却又劝道:“少年时好学,如日出之阳,汝当勉励,不可失了求学之心。”说罢从包裹里拿出一卷自己年少时的读书笔记想送与陆均。
陆均刚接到手上,身子忽得一震,只见视野中突然冒出淡青色提示:“【大学概论】正在接受中,【经验+300】,【经验加200】……”
陆均捏着这本大学概论,虽是心中震动万分,表面却是强压激动向包拯道谢,自己虽然靠每日诵读十三经,强刷面板熟练度,可却不如包大人随手一本批注过的经义带给自己的经验多,这其中定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大学概述》自己家里就有藏书,为何之前就不行?
陆均强压心中的诸多疑问,殷勤地追上包拯,为其指路,旁敲侧击打听那本书的来处,包拯倒未多想,直接告诉陆均,是他二哥在谢集书社花了二钱银子给他买来,说着从包裹里又拿出一本《论语》递给陆均。
陆均接过一看,却是时下最为畅销的抚州箄抄纸,书籍保存较好,左下角刻有小篆字:“葛岭谢氏刻梓家塾。”右下角有“葛岭堂”的堂号和页码。
陆均看其书的字体隽秀、刀法剔透,用的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欧柳体兼有的楷书,可这与自己从书肆买的不都一样?
可为何之前那本《大学概述》自己收到了经验,现在却又不行了?
就在陆均胡思乱想之际,张家的管事前来禀告:“表少爷,前面快到桑涧了,您看咱们是不是加快点速度?”
陆均朝队伍里看去,大多数人神色紧张,张家车队里有几个汉子褪去了上衣,一人提着一根哨棒,警惕地注意着四周。
陆均先将手中的《论语》还给包拯,这才走到前面与众人汇合。
许是受张家恩惠,又见陆均年少好学,包拯并未接过,直言将其送给陆均,并勉励他好生进学,报效官家。
陆均则拿着这本《论语》,看着眼前这熟悉的青色文字,感动的眼泪就要掉下来了,听着熟悉的机械音(经验+500),(经验+400)……
陆均不禁感慨,包大人果真是我等小民的福音,大大的好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