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汇报的第一件事,是关于章安侯孙奋的。
孙奋是孙权的第五子,生母为仲姬,地位卑微。其妻为袁术之孙女,袁耀之女。
在袁术兵败后,他的家眷后来都被江东孙氏政权收留,毕竟是旧主嘛,还是有情分在的。袁术的子女后来结果都不错,平安富贵地度过了一生。袁术的女儿成为孙权后宫的夫人,以节操品行著称;袁术的儿子袁耀被孙权拜为郎中,其女嫁给了孙权的第五子孙奋,生了五个儿子。
袁夫人却没有为孙权诞下一儿半女。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的话,大概就是性格和心态上的问题了。袁夫人性格比较清冷,她心底大概还保留着身为汝南袁氏嫡女的骄傲,对孙权比较冷淡。孙权身边女人多,他也不可能做什么沸羊羊,像步练师那样善解人意的知心美人不香吗?
汝南袁氏是汉末顶级豪门,世家中的世家;而江东孙氏只是小小富春县的寒门,以卖瓜为业。如果不是赶上汉末这场大乱,孙坚顶天了能做点县吏、县丞之类的小官吏。在那个上升通道渐渐被士族把持的年代,他这样的寒门武夫是很难有资格上餐桌的。
所以有句话叫做,混乱是上升的阶梯。这句话不一定放诸四海皆准,但却正好成为诸如孙坚、刘备和公孙度这类人的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
孙坚有幸生在了属于他的时代。
而这样的时代显然不适合袁术这种全凭家族作威作福的公子哥,一旦失去家族庇护,他就什么都不是,既没实力,也没养出袁绍那样的好名声,偏偏自己还认不清形势。
即便如此,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孙坚还是不得不依附于袁术,孙坚需要汝南袁氏的虎皮以及号召力,袁术需要孙坚这样强有力的打手,两人也算是珠联璧合,倒也合作愉快。
孙坚死后,孙家军的头领转为了孙贲,后来孙策长大,表现出不亚于孙坚的军事才能,孙贲便也审时度势,又把头领之位让给孙策。孙策一开始仍然给袁术当打手,后来虽然渡江创业,渐渐自立,但仍然名义上属于袁术。要不是后来袁术乱来,悍然称帝,孙策还真不好找与之决裂的机会。
毕竟孙家这样的寒门没有什么号召力,若是像吕布那样背上一个背主的、轻于去就的恶名,那就更混不开了。袁术称帝后,孙策抓住机会,摇身一变,宣布自己是汉室忠臣,绝不附逆,与袁术划清界限。
有了这个大义名分,谁也不能指责孙策背主,反而能得个好名声。
失去孙家军的袁术原形毕露,很快就被打得兵败身死了。
而孙奋这个人,也是个没长脑子的,用一个词描述,那就是又坏又傻。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在孙权即将病逝之际,孙奋受封为齐王。孙亮即位后,当时的吴国军方第一人,著名的权臣诸葛恪让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就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孙奋十分气愤,不服从命令,而且多次越轨法度行事。
诸葛恪就写了一封笺书,以鲁王孙霸的下场为例,劝谏孙奋,把孙奋吓得够呛,十分惶恐,于是乖乖移居南昌。但他游玩狩猎更加频繁,官员部属都无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遭武卫将军孙峻诛杀,孙奋跑到芜湖居住,企图到建邺观察事态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孙奋却杀死谢慈等人。孙奋因此获罪废为平民,流放到章安县。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下诏,复封孙奋为章安侯。
而这一次,孙奋又作了一次大死。孙皓出征夷州,孙奋觉得像夷州这样的海外绝远之地,风高浪急,孙皓大概是凶多吉少了。于是孙奋的心思又活泛起来,竟然派人去建邺打探消息,甚至花钱收买官员,很快就被人举报,但在那之前,这么大张旗鼓的动作早就引起锦衣卫的注意,孙奋派来的人很快都被周处控制住了。
周处对这事挺无语的,要说孙奋有野心吧,他确实一副野心勃勃的样子,装都不带装的,当年就有过前科。但对于一个野心家来说,这样拙劣的水平实在与他的“宏图大志”太不相称。
在返回建邺城的路上,孙皓叫来孙震,让他带五百名猛虎营士兵,去章安县把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请”过来。
“他要是奉诏遵旨,你就让他体体面面地来;他要是胆敢抗诏,你就帮他体面。总之,一定要把这几个人给朕带过来。”
“臣领旨!”
“愚不可及的蠢物!”孙皓喃喃道,“朕这个五皇叔,真是个完蛋玩意儿,还不让人省心。”
孙皓倒是并不担心孙奋能折腾出什么动静,他没有什么实力,权谋手段也拙劣到几近于无,既残暴又胆小,一无是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