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身父亲唐太宗在李治眼中,各方面几乎都接近封建时代的极致了,但是也有自身的缺点。

不过在自己看来,完全理解、遵循、贯彻理想中的皇帝之道是困难的,但其实重视民生、任用贤能、严格执法、积极纳谏方面有所作为却并不难以达到。

纵观历史来看,只要大体做到这几项,马上就能对局势产生一定的好转,皇帝就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个明君了。

而如果放在对皇帝吹捧比较高的时代,这就已经能被称为圣君了。

如今,自己就可以培养婉儿来当自己的谏臣,历史上的婉儿也是个宰相,碑文评价甚至和一代名相张说都差不多。自己培养任用她,期望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婉儿。

但是做皇帝另一难点在于知易行难,隋炀帝难道不知道要自制,要注意民力嘛?这一次自己就是吃反季节水果而不知警醒。以这个时代的自然条件和科技手段,想要达到反季节水果恐怕只能靠烧炭,而这又是多么的浪费。

如果不是婉儿提醒,自己食用反季节水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上行下效之下,又该造成多大的铺张浪费呢?这还只是为了口舌之欲得一个例子。

有的时候,下面得大臣送上来珍奇食物。如果自己不问,纵使是耗费过大也可以假装不知道,心理得自我欺骗之下就心安理得的吃下去了。而人的心理惯性又是很强大的。或许有朝一日自己就会明目张胆的浪费了,所以趁着自己腐化堕落之前,应该多多告谏自己,并如魏征那样培养一个敢于上谏的诤臣。

李治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一直接受劝谏,哪天真有人冲上自己气头自己说不定就直接砍了也有可能,毕竟自己有这个权力,又缺少约束。

但设立制度,刑不上士大夫,过于自我约束的后果说不定就是士大夫尾大不掉,随意抨击自己,自己也不想接受这种情况。

所以还是培养婉儿好,身边人能直谏想来会比魏征老头劝谏好不少,自己也更容易接受。就算发火以李治的性子也不会把她怎么样,就是委屈她几天,等自己平复了就好多了。

不过这就对婉儿要求比较高,不知道她能不能达到自己的期待,能不能忍受住。

婉儿看着李治望向自己的热切目光,有点羞涩,也有点承受不住。只好别过脸去,不敢迎向李治的目光。

李治却将婉儿的脸又转过来,直视她的眼睛,“婉儿,你可知隋炀帝的故事?”

“妾自然是知晓的?”婉儿纳闷于李治思维跳脱之大,为什么会提起隋炀帝?

李治却说,“其实虐民成性、为祸一代的隋炀帝也曾诏告天下:‘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这说明隋炀帝本人对于这个也是有认识的。”

“炀帝还说过这样的话。”婉儿终究还不够大,只是通晓诗书,对于历史细节了解不够多,这下也惊奇起来。

“是啊,可惜知道归知道,行动归行动,知易行难,千古不变的道理啊!”李治在心中感慨

隋炀帝确实没有做好民生和武功的平衡,或者说,隋炀帝在这两个方面才能都不太行。如果说武功光耀,那也没有打下高句丽,平定突厥,反而损兵折将。如果说大运河有利,但是开凿时造成了极大浪费,运河两岸也破坏了大量良田还缺少及时的疏通。

或许就像前身父亲唐太宗在《帝范后序》中所说的那样吧。

“非知之难,唯行之不易;行之可勉,唯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岂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皇帝们的区别不在于知与不知,而在于行与不行,更在于是否始终遵行。

隋炀帝和前身父亲唐太宗就为此提供了典型例证。帝王术讲究文武、刚柔之道。隋炀帝恃强自大,骋能自傲,极而为暴,恣意妄为,结果求荣而取辱;唐太宗有鉴前车,注重刚柔相济,以刚辅柔,敬慎戒惧,结果畏慎而得福。

“婉儿,我自幼学**范,然而近日却愈发感受身边无人,要是你能……”说着李治看向婉儿那幼嫩的脸庞就止住了。终究自己还是不忍心让现在的婉儿去承担啊?

而且婉儿毕竟才十五岁,很多史料书籍苦难都没有经历过,我又怎么能对这样的明眸善睐,充满少女风情的女子要求那么多呢?

“无论陛下想要婉儿去做什么,婉儿赴汤蹈火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的!”

看着婉儿那坚定的眼神,李治忽然想到,这算不算爱情的誓言呢?

李治心意正浓,刚准备和婉儿玩些小游戏时,却得到了一个不快的消息,顿时打散了兴致。

……

Ps:

建了一个书友群:754042990,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聊天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