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极为关键,要是慢一步,整锅糖可能就糊了,冷却之后硬度堪比石头,会又黑又硬带着苦味。
所幸闻秋时间把握得刚好,糖的成色极佳,硬度适中。
糖第二天才彻底冷却下来,变成硬硬的一块,闻秋敲了下半斤左右,拿去给隔壁的二妮三妮。
三妮高兴得蹦蹦跳跳,崔氏很不好意思,当天就说服顾老大,去把闻秋掰下来堆在地里的苞米全部背了回来。
闻秋拢共熬了三斤半的麦芽糖,还剩下三斤,背到集市卖了六十六文钱,比市价便宜了两文,但她不用蹲在集市守着。
回家路上,遇到同样赶集回来刘老头媳妇王氏,崔氏和闻秋笑着打招呼,“刘婶儿,你也赶集回来啊。”
闻秋没有提钱的事儿,她跟刘老头家买小母猪,还欠着四十文钱,虽然如今手里有一钱银子又三十文,但往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等顺过这一段再说,只能厚着脸皮继续欠着了。
“是啊,家里灯油用完了,去买一点。”王氏回道,“他兰婶子,闻秋你们去赶集买的啥?”
崔氏名叫崔兰香,村里后辈都叫她兰婶子。
闻秋与崔氏还没开口,后边有人插了一嘴,“人兰婶子恐怕是去买笔墨纸砚的,人家里可是养着个大秀才。”
回头一看,是村长儿媳张氏,语气中透着阴阳怪气。
倒也不是张氏要无故找茬,而是张氏与崔氏之前结过梁子。
张氏有个女儿叫王小芽,与顾云山年纪相仿,情窦初开十分中意顾云山,总是借故去顾老大家找顾云山,甚至请顾云山把名字都改成了王雪莹。
张氏夫妇认为顾云山愿意帮王雪莹改名,肯定也是看得上王雪莹的,前段时间便跟崔氏提了这一茬。
村里人差不多十五六岁就成亲,顾云山已经十七岁,王雪莹也十六了,正合适,不如两家结个亲家。
崔氏觉得这么早成亲会耽误顾云山念书考科举,心里不大愿意,跟顾老大一商量,顾老大认为顾云山至少得娶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将来能给顾云山当个贤内助,王雪莹大字不识一个,长得还黑,日后顾云山当了官,有这么个媳妇会丢人。
夫妻俩一合计,就让崔氏去回绝,崔氏又是个嘴拙的,拒绝的话说得不是很体面,张氏听在耳中,听出崔氏话里话外瞧不上自家闺女,从此就记恨上了,逮着机会就要挤兑崔氏几句。
张氏快步走近几人,“兰婶子,不知道你家大郎书念得怎么样了?这么上进,指不定明年能直接当个县官老爷。”
崔氏扯了扯嘴角,不知要怎么回答,她不懂科举是什么情形,只听顾云山说明年考秀才,要当官至少得是举人。
闻秋看出二人之间有些不快,道:“他王大娘,你家里没人考过科举吧?这科举可不容易考,首先要去县城参加县试,光是县试就要考好几天,第一天正考,二场招覆,三场再覆,考的是四书五经试帖诗,考过了才能去府城参加府试,府试除了四书五经还考杂文策论,考过之后才被称为童生,嫂子家大郎便是经过了重重考验,从整个府城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甲等排名的童生,待明年过了院考,才算是有功名在身的秀才。”
说起科举考试,闻秋头头是道,她穿越前可是看了不少科举文。
也许这个时空有所偏差,但应该大同小异。
旁的三人被说得一愣一愣的,闻秋说的好些东西,她们听都听不懂,只能听出科举考试很厉害,听出闻秋在暗讽张氏无知。
崔氏看了闻秋一眼,心里暗自有些感动,虽然只是磨嘴皮子而已,但闻秋是向着她的。
张氏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主儿,道:“顾二媳妇儿果然是个有本事的,不止会劁猪,还懂得科举怎么考,还会熬糖呢,今天可是去集市卖了三斤饴糖。”
“我听说他顾二婶还欠着刘婶儿家四十文钱,有本事就是不一样,饴糖可是二十几文钱一斤,今天卖了饴糖就能还上。”
张氏口吻酸不拉几的,她家男人看了闻秋劁猪之后赞不绝口,说什么长得好还能干,又有王二媳妇儿在旁边撺掇,本来她也懒得跟闻秋计较,没想到她不找闻秋的麻烦,闻秋倒还主动撞上来。
闻秋咬咬牙,“饴糖只卖了六十六文钱,我孩子快要出生了,用钱的地方多,暂时不打算还刘婶儿家那四十文,刘婶儿不急着用钱的话等等我,我家里有有鸡有猪可以做担保。”
王氏倒是个老好人,看闻秋说得明明白白,笑呵呵道:“没事儿,谁都有难的时候。”
“多谢刘婶儿。”
张氏口头没讨着什么便宜,白了崔氏一眼,自古妯娌多龃龉,没想到崔氏两妯娌还挺和气。
与旁人别过,崔氏从怀里摸出钱袋子递在闻秋手上,悄摸道:“闻秋,这是我藏的私钱,你大哥不知道,虽然没几个钱,但你要是手头实在紧,就先拿去用吧。”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