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杨五花曾经是个学渣,但也有学过桃花源记,即便现在忘光了,但大致的印象还是有的。将来她是要在这一片养老的,这里便是她以后的“桃花源”。

既然觉得自己是嫁不出去,并且也不打算嫁出去了,那自然是要避开人流,远离村里村外的流言蜚语,安安静静地在此闲居了。

到时候,种地种菜种花,养鸡养猪养鱼,完全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嘛。

沈邵风不知道杨五花此时的想法,见她笑眯眯的对着在溪沟游泳的鸭子发呆,也没打扰她,自己快速的骑着马,绕着场地走一圈,又下来查看了一下土质,回来说道:“土质倒是还不错,介于沙土和壤土之间,又偏壤土多些。”

沙土,顾名思义,就是含沙量多的土,土质松散,透气性和透水性都强,易于植物发芽出苗,但保水和保肥能力则会弱,不利于植物的后期生长。而壤土,则是一种透气又透水,保水又保肥,还带一定保温性能的土,适合种植各种植物。

远处的荒地,虽然介于两则之间,但比起杨家小荒坡强多了,调和改良一下,便是一种不错的农业用土。而芦竹林这一段,则更接近壤土。

芦竹虽然对土质要求不严,也不像芦苇那样需要长在水里或者湿地里,但它也是有一定的水份要求的。穿梭其中的溪沟,虽然浅小,但两边的泥土透水保湿,依旧能长成一大片的野生芦竹林。

所谓衙门有人好办事,沈邵风只用了小半天功夫,便把事情给办妥了。

不光拿下了官林子后面的那片野林子,连带着远处荒地周边的其他几处零散的小树丛也划了进来,用沈邵风的说法是,刚好用来当界线,辨认起来方便。

除此之外,杨五花还意外多得了自家小坡通往芦竹地的那一段荒地。

虽然那块地,最窄处还不到四丈,最宽处也不过六七丈,但它实在是很长,按面积来说,还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一段,原本两块不同的地,便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整地块。

不知道是为了给沈邵风面子,还是程序如此,或者两者兼有,总之,那姚书办还来了个上门服务。不但亲自过来签字立契,还拿着单独描下来的地形图,沿着界线,带杨五花转了一圈。

“……这边上的官林子也归你们用,不过可不能给砍了啊,尤其最外面的那两排,靠着官道呢,要好好养啊!”

杨五花听着姚书办的解说,心道,那不成变相的给官府保养树了?

反正都不能砍,那归不归她家,有什么区别?

只捡柴火吗?本来就是默许的啊!

摘榆钱吗?官道那么长,本来就摘不完啊!

不过,现在光明正大给她们用,不要白不要。

反正她家也是有付出的,也给朝廷帮了忙,安置了人不是?

要知道,这些人可不是杨五花期待的青壮劳力,而是难民当中的特殊群体。

这也难怪,但凡有条件的,早就自己还乡了。剩下的那些,基本都是家园被毁,无处可去的。

朝廷有规定,但凡遭遇水灾、旱灾而流亡的人,只要是有耕种能力的,官府是可以给田耕种的,并且还会提供种子、农具和耕牛。当然,这牛和田,都不是白白赠送的,而是出借和出租的。标准是,每人十五亩,根据每家每户实际情况,再增减。

灾情已经过去几个月了,能安插落户的,都早早的被安置过了。而那些没有耕种能力,但有其他技能的,也都早早的给谋到了出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