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坚决回答:“没有!”
魏王须发弩张,啪地把信摔到信陵君面前:“那你就看看吧!”
信陵君拿起来读完,平静地说:“这是秦国行的离间计,意在通过这种诬陷挑拨臣同大王及各国的关系:
第一,大王知道,无忌年轻时血气方刚,有过鲁莽行为,但那是为形势所迫,对大王绝无异心
第二,退一步说,臣若与秦王有密谋,对这么重要的密信读后应立即销毁,不留痕迹,又何必让秦使原封带回,再被追回,使它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
第三,坦率地说,无忌果真有不臣之心,等不到今天,更不必与秦合谋,当我率六国大军威逼函谷关时,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以上几点请大王明鉴!无忌自知手握军政重权,难免被疑,请大王缴回兵符、相印,乃为布衣!”
信陵君已察觉到魏王对自己的疑虑,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使他不能不把满腹酸怨,铿铿锵锵、掷地有声地全都倾泻出来。
众臣一齐跪下:“大王,相国言之有理,切不可中秦人之计。”
魏王也知道这些辩解无可批驳,全是实情,自己再坚持否定态度会犯众怒,便立刻转怒为笑:“众位爱卿请起,寡人不是三岁幼儿,岂能上当受骗?相国若果真与他同谋,他为什么还要派人来行刺?无忌也别耍小孩子脾气啦,别遇点儿风浪就撂挑子。”
难得大王如此明白,众臣高呼万岁,满天乌云散开,高高兴兴退朝,急忙回去吃饭。但是,回到后宫的魏王,却食无味、寝不安,心情越来越沉重,这封信无论真假,都引起他一连串的联想……
不能不承认,无忌自担任相国以来,真正是摒弃前嫌,为国操劳,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尽管他出将入相,手握军、政大权,自己也明白他可以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但他对自己一直是既坦率、又尊重,事无巨细,都尽可能做到事前请示,事后汇报,从不擅自做主,目中无人,根本看不出半点儿有夺王位的野心更让人欣慰的是无忌执政后,既因他的名望,更由于国富兵强,各国纷纷与魏交好,尊崇备致,使自己在列国中的地位,甚至高出秦王,再不用忧心忡忡、想方设法、用土地财宝去向秦王奴颜婢膝、讨好献媚,让自己真正体味到身为国王的尊贵与快乐。
正因为他尝到了“国王”的甜头,才更怕失掉这个宝座,也更想把这个宝座传给子孙,世代相传。
然而,承载宝座的基础中却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这是弟弟拼力奋斗的硕果,自己只是坐享其成,可怕的是弟弟又完全有收回果实的力量!做为一个“人”,无忌就真没有追求权力和享受的欲望?当然,在“名誉”的束缚下,他可能不敢肆意而为,但从内心里说,魏王不敢绝对相信,尤其是“平分天下”比只做“魏王”具有更强烈的诱惑力,虽然自己从没敢奢望过,但就是想一想,也一阵阵面红耳热、心跳加快,难道无忌就真的无动于衷?
而且,秦国虽然打了败仗,但实力仍然很强,执政的吕不韦又狡诈多谋,绝不会因为一败就放弃并吞天下的这个目标。应该承认,无忌是他们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但既然用刺杀的手段不能奏效,就不妨利用无忌,先吞下一半天下,日后再寻找机会吞下无忌的那一半,也未必不是妙计,所以他们有可能拉拢无忌。从不讲信义的秦国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甚至不通知无忌就动手把自己弄下台、拥立他也不是做不到!
增说的不无道理,无忌现在可能不好意思取代年老的哥哥,可惜增太懦弱了,根本就不是叔叔的对手。从古至今,逼宫夺位、骨肉相残,甚至父子为敌的悲剧数不胜数,即使无忌不忍,他那些属下为了攀龙附凤成就功业,也会把自己的子孙铲除干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勿临渴而掘井,须防患于未然,这个“魏王”的地位,因弟弟而显赫,却也会因信陵而丢失。翻来覆去想了多半夜,他对信陵君那点儿本就建立在散沙上的信任,终于动摇了,天还没亮就悄悄派人去请辛垣衍。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