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急忙召集谋士、大将们商量对策,但是,由于连年征战,人员伤亡的累计数字已超过秦国现有的人口,这次大败,精锐部队又损失三十余万,粮草、军械、马匹这些重要作战物资也十分短缺,秦虽号称强国,短时间内拿不出足够的力量与六国对抗,并且也没有把他们击败的力量。墙倒众人推,连齐国后胜这条已经喂熟了的狗,都跑到信陵君那儿去摇尾乞怜,而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则普遍患上“怯敌症”,嘀咕什么“信陵君盖世英豪,已得天下人之心,非人力所能敌。”总之,不敢再跟信陵君作战,却又不敢公开说出,所以在讨论会上便都发扬“金人三缄其口”的美德,互相望着,不说话。

坦率地说,提到信陵,吕不韦自己也发怵,更拿不出什么有效措施,见冷场大半天,只得一声长叹:“看来惟有听从他们的要求,向信陵君递表求和啦!”

这对秦国来说是从没有过的莫大耻辱。武将们默默摇头,似乎还有点儿难以接受文臣们对这条“妙计”却纷纷颂扬:“丞相高见!惟能屈能伸,方见大丈夫本色。”“好汉不吃眼前亏嘛,求和不过是暂闭其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昔越王勾践能忍会稽之耻,不惜为奴做婢,休养生息二十年终于灭吴,这种精神值得咱们学习。”……

不料,正在王位上东翻西玩儿的秦王嬴政突然大喝道:“不行!向他们求和不就等于投降认输了吗?我就不信打不败这个信陵君!”

当然,现在还不能由秦王嬴政来决定军国大事,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气魄,也不能不让秦国的有志之士感到激奋。

正在秦国上下一筹莫展,进退两难时,吕不韦的一位年轻门客李斯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具有决定历史进程的意义:“……合六国之力,其势固非秦所能敌,但这合力是由信陵君凝集而成,关键在于信陵君的这种作用能经久不衰吗?

自古内有权臣,大将不能建功于外,何况是君臣之间的水火不能相容?魏王与信陵君虽是骨肉亲兄弟,却素忌其才,惟恐他篡位代己,所以把他当做臀中刺,一日不除便坐卧不安,多少年来,一直对他压抑、限制,不授给任何权力使其有所作为,窃符夺军后,干脆放逐于国外,情断义绝,只为此次大梁危急,才重归于好,从魏王的内心来说,实是迫不得已。

信陵君两败强秦,陈兵函谷,声势浩大,空前绝后。但是,他的威名越大,受忌也就越深,不仅魏王的地位被威胁,各国君主也难免由畏生疑,魏王不能容他,各国也不会愿意让他永远握有目前的权力,可以高踞于自己之上。一个人没有国家做依托,能力再强,功业再高,也只能显赫一时,如酷日中午炙手可热,然而转瞬便成夕阳。虽雄视天下,不过昙花一现。

列国的合纵,从根本上是由我们秦国的威胁促成的,如果秦不出关,则列国自安,合纵之心就会淡漠。夫天下人居安思危者少,见利忘义者多,各国的力量,强弱不一,如无外患,便欲图人,虽一奶同胞尚且为利而操戈相对,何况倚强凌弱已成为习惯的各国君主?一旦信陵势衰,他们的合纵之盟,能不解体吗?

以秦现在的力量,攻击固不足,然自保尚有余,只要我们严密的把守各个关口,凭借河山之险,坚持下去,同时再做分化瓦解工作以促其变,就能等到他们鸟兽散的那一天,又何必向他们递衰求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