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被人家堵住门口,又怕又惭,损兵折将后人心惶惶,难以坚守大臣们又是大眼瞪小眼,仓惶四顾,拿不出一策,最后只得向已致仕的老臣田光问计。
田光一声长叹:“臣老啦,已没有力气再去东跑西颠,现在只有放出将渠到赵国去求和,或许能成。”
燕王喜挺为难,因为战前将渠苦苦劝谏而被押在狱,原准备打胜仗回来杀掉祭祖的,现在被人家不幸言中,果然惨败。他的脸皮很厚,并非顾虑面子上是否好看,而是怕将渠怀恨在心不肯接受这个任务,或者趁此机会跟赵王联手来个里应外合,自己可就更惨啦!
田光摇摇头:“他不愿出使,臣可以去说服至于背信弃义,叛国泄愤,他不是那种人!”
燕王喜见田光这么一说,想想也没有别的救命良策:“行,那就请您受累,前罪赦免,再加封他为护国大将军。”
将渠在狱中听到燕军战败的消息,大哭不止。狱卒劝他:“大王败了,说明你的意见正确,一定会受到重用,应该高兴啊,还哭什么?”
将渠哽咽道:“燕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会受到巨大损失,以国家的丧败衰落为代价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我有什么可高兴的?”
狱卒叹口气:“你可真是忠于国家啊!可惜却得不到大王的信任!”
正议论时,田光来到狱中宣读王旨。将渠果然不肯担任“议和使节”,他的理由并非出于对燕王的不满:“在对赵战争上我逆违王意而获罪,做为臣下无论对错都不可怀恨君王,今不幸而燕败,我自当为国尽绵薄之力。但赵王必定会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我若不答应,和约难定我若答应,必有人骂我卖燕国以泄私愤。朝内能人甚多,先生何必让我去充当这左右为难的角色?”
田光叹口气:“我何尝不知是把你往火坑里推?但粟腹倒行逆施以致天怒人怨,使我燕国临于覆没边缘,目前天下莫不为燕之亡而拍手称快,能挽燕危的,只有大夫您了。您就忍心看着燕国的宗庙毁、社稷倾吗?做为大臣不同于小民者,就在于能够为国家而不计生死、忍辱负重,置个人一切于身外!我因大夫是位国士,才以此重任相荐,既然在国家危急的关头您还要先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算田光看错人了!告辞!”说着转身就走。将渠扑地跪下,拖住田光衣裾:“田大夫以国事相责,将渠敢不从命?然拳拳此心,惟大夫能知,但求大夫日后能还我一个清白,则将渠万死不辞!”
田光一声长叹:“目前已成燃眉之急,当然是我说什么,大王听什么等危险一过,我又成朽木一段,哪里还有力量保护你?官场进退,凭命吧!但田光三寸气在,只要有舌,必当为大夫把是非曲直公诸于世,人心自存公道!”
将渠叩首:“能在人心中得到公道,将渠就不在乎一时之荣辱了!但一切官职都不受,我以白衣出使,终不能蒙趁国难升官发财之羞!”
田光能理解他的心情,这个要求不影响使命,便答应了,倒是燕王觉得这个人犯傻。
将渠虽然满腹酸辛,但事关国家存亡,只得厚着脸皮先入赵营面见廉颇,求他暂缓攻城,容自己去向赵王求和。好在二人曾并肩抗秦,看在燕曾援赵的面上廉颇答应了,然后将渠便星夜驰往邯郸。
赵王对燕王背信弃义的愤怒可想而知,所以将渠也就知道自己执行这次任务将如何艰难。在邯郸大会战的庆功宴上,赵王满怀感激之情,曾亲自下席为他们斟酒而今天,人家高坐王位之上,神情冷漠,自己则跪在丹墀,两相对比,相差悬殊,心中不免惴惴不安:“赵王能允和吗?”
果然,赵王看完国书,重重地往案上一拍,断然拒绝:“将大夫请起,您之所以反对侵赵,并非出于军事力量强弱之对比,而是认为这种行为违背天意人心,燕王既不肯听忠言劝谏倒行逆施,今日之败乃自取其咎,不让他受到深刻教训,他是永远也不会懂得如何做人的。所以,蓟京不破,不可言和!”
将渠也是一代名将,如今跪在赵王面前代人受过,心里的滋味很不好受,但迫于形势,还是得满面羞惭低头回答:“我王一时不敏受人蛊惑,伤了两国友情铸成大错,现在也非常后悔,所以派外臣将渠请您原谅,再结永世之好,这对燕对赵都是有利的。”
赵王一声冷笑:“大夫之言差矣!您想挽救燕国危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说放过燕喜对赵国有利,未免不合情理吧!赵今虽弱,仍能拿出二十万大军来,蓟京指日可下,就这么轻易的让我们放弃复仇的权利,能说有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