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彦随口说道:“大明粮价,丰年七八百文一石,荒年则要一两多。咱们定一两一石如何?”

朱允炆摇摇头,道:“夷洲土地气候都好过大明,一两一石,恐怕百姓都要来卖粮。咱们手中的银钱,能买多少?”

雷彦踌躇道:“咱们……咱们眼下却是一两银子也没有。”

此次朱允炆出海,因大明国不通行实物白银,众人当然也就没有携带白银。虽然曾经到过国库,但金贵银贱,因此搬走的尽是黄金,若真说起银子,朱允炆他们倒真是一两也没有。

“不,也不能说一两银子也没有。”朱允炆说着,指了指旁边正在铸造制钱的铁匠,对雷彦道:“这也是银子。只不过这制钱产量颇低,若真是百姓都来卖粮,恐怕坚持不了多久。”

雷彦又道:“那么,咱们把粮价定低一些,七百……六百文一石,如何?”朱允炆还未答话,雷彦已经意识到不对,又道:“可是如果粮价太低,百姓都要来赎买粮食,咱们的粮食,恐怕也顶不住。”

眼下朱允炆的存粮,主要还是自己从应天府出海时备下的余粮,以及海盗船上的一些存粮,总数不过几百石,又岂能禁得起数万百姓一齐来赎买。

思量半晌,雷彦终于道:“咱们一无巨量白银,二无巨量存粮,这交易大堂如果想买卖自由,就需要找一个让买粮和卖粮数量大致相等的价格。这样一来,咱们交易大堂是帮百姓撮合交易,却可以坐收每石十文的差价。”

这正是朱允炆开设交易大堂的初衷,也许是朱允炆的思维太过超前,直到此刻,雷彦才在朱允炆的启发下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所谓向朱公子买粮和卖粮给朱公子都是幌子,朱允炆既没有兴趣当真收购大量的粮食,也没有大量的粮食能够换取白银。朱允炆开设这个交易大堂,说白了,是以自己的实力保证银粮交易的公平定价,并从中抽取差价作为实际上的商税。

朱允炆若是直接言明开征商税,一来对规模较小的商人打击巨大,二来也必然引起百姓的反感,激起民怨。因此朱允炆便瞄准了眼下规模较大又缺乏有效组织的银粮交易,只对这项交易收取商税。

虽然每石十文的商税看似极少,不过以朱允炆对后世期货市场的了解,这样的市场一旦建立起来,交易必然十分活跃,一旦粮食往往会数度甚至数十度易手。这样算来,交易大堂的收入便着实不菲。

朱允炆见雷彦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意图,又问道:“那么,这个大致相等的价格又如何确定?”

雷彦道:“这个容易,咱们先估摸一个价格,若是买粮的人多,便涨上去一分,若是卖粮的人多,便降下去一分。总能找到一个买卖相等的价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