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烈没有接受多少契丹俘虏,只接受了一百多人,他主要接受的还是两百副的兵甲以及少量的牛羊。

就这样,他还觉得自己是赚了。

虽然他事后知道,这个契丹千人队,是要西进柳城的,但是在他看来,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支契丹军队要进攻哪里,因此他还是心里承了李辉的人情。

两支军队分道扬镳,李辉带着部下与俘虏回到了燕郡城。

在这个年代,是没有什么人权组织的,也没有什么日内瓦条约,俘虏能活着,已经是万幸了。

因此并没有人关注那些契丹俘虏的生存状况,也没圣母biao表示这样会不会不人道。

这段日子,李辉忙得脚不沾地,主要是战后的抚恤与伤员的安置问题。

这是个最关键的事情,善后问题不解决,士兵们今后没法安心作战。

为了长远打算,抚恤不易过高,那样的话很容易造成今后财政的庞大压力。

但是像五代这样不抚恤或者是给个一吊钱打发,那也不行,士兵们看到,容易心生不满。

好在五代纷乱,当兵的大部分都是破产农民,大部分都没有家庭,像这次战死的十九人(一人伤重致死),只有七个人是有家室的。

但是具体的抚恤问题还是要解决。

李辉思前想后,决定结合时代背景,制定一份特殊的抚恤条例。

包括战死军人的妻子、子女、父母等一系列补偿及所享受的政治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耕地、宅院、奴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至于伤残士兵,就好办得多了。

军中可以留用的就留用,可以让他们辅助后勤,也可以看守兵器房等,实在不行还可以看俘虏。

至于腿脚不方便的,那就只能放归家中,但是只要还活着,每个月都能领到饷钱的一半,不过他们回家之前,却是可以领走一年的满额饷钱。

相比较于那些战死沙场的,他们的补偿会有些低,但是最起码命保住了。

等他宣布这条消息的时候,所有的士兵们都纷纷跪倒发誓向他效忠,就差口呼万岁了。

原先私下里的流言也不攻自破,他们的李老大果然还是那个李老大,还是专门为了他们着想的那个好长官。

所有人心里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从此以后没有后顾之忧了,赏赐、军功都能从马上取了。

害怕的是,要是哪天上头把李辉调走,或者害了李辉的性命,那怎么办?

而且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涿州人,谁不想衣锦还乡,只是他们也都明白,这条件只可能在营州内实施,甚至准确地说,只能在燕郡这个偏远的小地方实施。

怎么办?

大家彼此纷纷对视起来,一个心照不宣的联盟就此诞生。

李辉却是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他们现在缺乏的只是一个明确的纲领,而这个纲领在两年后,就被一个新来的小子率先说出了口,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

前文说过,燕郡城很小,安置这么多的俘虏,有些拥挤,加上李辉也没想好如何处置这些人,于是他就把在城外修了个俘虏营,同时把军队一分为二,甲乙两队驻扎城外,丙丁两队驻扎城内。

由于俘获甚多,他在考虑扩军的事情了。

按理来说,扩军必须要有上面的同意才行,也就是说,他必须征得营州刺史杨靖与防御使刘二柱的同意。

刘二柱好说,但是杨靖那关他觉得八成没戏。

别人可能觉得没办法,但是对李辉这个来此后世的人来说,操作起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造成既定事实呗!

后世的各种骚操作他还没拿出来呢,那才是真正让古代人佩服的。

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粮草了。

虽然俘获的牛羊很多,但是从长远来看,稳定的粮食来源才能稳定住军队。

燕郡这边的汉人太少,别的异族人又不怎么会种植粮食,因此他才要求钱忠随义父薛麻子回柳城,招募一些汉人百姓过来。

其实他知道,契丹人那边的汉人更多,但是现在还不是时机,好在乌烈答应他放还三百多人的汉人回来,也算是勉强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这几天,日连波达一直想求见他,李辉有意凉着对方,他坚信,对方的利用价值不会是仅仅那几千头牛羊。

此时他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千里外的柏乡。

还有三天就是春节了,也就正好到了柏乡之战爆发的时候了,历史到底会不会改写,他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心里不免得有些惴惴。

当然,五代人不叫春节,而是叫“元正”、“元旦”,也有守岁拜年的传统。

令李辉惊奇的是,这里竟然已经有了饺子,当地人叫“牢丸”。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