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盐城县临海之地。

海边并无波涛汹涌。

盐城这一片是冲积的滩涂地,海水都是浅黄色,没一点蓝海的样子。

整个盐城县后来改市,几万平方公里,基本上都是宋之后黄河改道冲积出来的。

原本是地广人稀之处。

但今日格外不同。

过千官兵,衙役,吏员,簇拥着盐法道林如海在中间位置。

临海泥地上,跪着数十个被反绑的人犯。

这些犯人,也是身着绫罗,一看就是非富即贵。

四周黑压压的都是人群,足有过万人之多。

这些人,都是粗手大脚,满脸风霜。

此时他们的眼中都是惊疑之色,不知道官府和林大人所为何来,眼前的这大场面,又是何原故。

要知道,此时的盐城可谓真正的地广人稀。

所来之人,多半就是靠海吃饭的盐农。

种地的人很少。

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良田太少。

几百年光阴过去,临河地方还有不少沼泽滩涂,不能耕作,但可以煮盐。

引海水进入一个个水塘。

然后用大锅熬煮。

盐城,淮安,扬州,形成了一个大型的产盐产业链。

明之后,特别是清中后期,清廷两大财政来源,一是淮扬之盐,二是云贵之铜。

都是稳定的财政来源。

一直到后来英国人赫德替大清梳理海关,关税大增,盖过了盐和铜的收入为止。

但哪怕到民国时期,淮扬的盐场收入一年几百万元,仍然是不可轻视的重要财源之一。

得到一战过后,校长北伐之前,这十几年民国的民族工商业因为帝国主义自己打起来放松了管制而有了大发展的机会。

加上此后的黄金十年,英美资本扶持江浙资本,本土工商业大幅度发展……

盐业的那几百万,才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无论如何,盐业仍是重要产业。

毕竟人不能不吃盐。

长时间没有盐分摄入,人会变得虚弱,直到死去。

哪怕动物都知道找盐吃,岩羊上山,一为躲避天敌,二为舔食山壁上的盐份。

很多人忽略了林如海官职的重要性。

其实,真的很重要。

兰台寺大夫,应是三品加衔。

本职是四品巡盐御史,也就是盐法道。

明,清都是盐道,转运使等官主持淮扬盐业。

这是天下诸道台职份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之一。

林如海能在这个职位上一坐十几年,其被倚重之处可想而知。

原本时空,林如海不死也开始重病了。

但此时此刻,海风吹拂之下,林如海的身形瘦弱,但精神矍铄,并无患病迹象。

原本时空中,他差不多要生病了。

然后贾琏带黛玉南下探病,接着林如海病逝。

前后有半年多时间。

很快。

贾琏耽搁时间久,并不是林如海拖的时间久,而是扶灵柩南下至姑苏,林家祖坟在那里。

五世单传,连近支族人也没有,林如海身后只有黛玉一人。

至此,黛玉在林如海的安排下,再入贾家荣国府。

上一次去,林如海还在,还是天子心腹重臣,所以黛玉的待遇并不低。

而且,上次去,林家还在,林如海还在,黛玉更多像是“走亲戚”,只是住的时间有点久。

待林如海病故,黛玉再与贾琏回荣国府,这就是孤女无依,上门投亲。

感觉又大为不同了。

前后两次,对黛玉的心态,成长,经历,还有境界,都是大为改变。

王夫人开始真正安排起宝钗和宝玉的婚事,越来越排挤黛玉。

而林家几代列侯,又是单传,林如海还为官多年,扬州盐法道更是肥差中的肥差,哪怕没有额外的收入,就常项银子,一年也有数万两之多。

十余年官做下来,加上祖产……

林如海留下来的财富,往少了算是有百万两左右。

往多说,最少二三百万。

贾琏的一句话也是泄露天机:多咱再发一次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

之前在哪发过二三百万的财?

当然是在林家身上,在黛玉身上!

贾家堂而皇之的用掉黛玉的钱财,当初是因为黛玉和宝玉的婚事。

贾母有意,两小无猜,天作之合。

谁能知道王夫人引薛家入内,撮合宝钗和宝玉,并且成功了?

所以黛玉最后的伤感和因此而死,不光是气宝玉无用,也是恨贾家负盟。

将黛玉几百万两的陪嫁用的精光,转头就不认账了!

凭这些嫁妆还有林家的家世,黛玉挑什么样的夫家挑不到?

何至于一定要嫁宝玉?

很长时间内,黛玉和宝玉不过是兄妹之情,不涉男女。

是黛玉从江南返回之后,贾家又用了她的嫁妆,在黛玉眼里等若是名份已定……这时她才有着和宝玉超过兄妹般的情感。

乃至极度失望而殁。

钱用了,人不要,还有比贾家更不要脸的?

这些事,林如海不知道。

但他现在很生气。

能摆脱重病身死的噩运,还是因为贾芸的密信。

说实在的,林如海万万没想到贾芸会写信给他。

且道出贾敏之死可疑。

并直言林如海可能也已经慢性中毒。

有人毒害于他!

所为的,是林家产业,还有可以从容掌控黛玉之事。

此外,就是与扬州的盐商大族勾结,彼此各取所需。

林如海初看,简直愤怒。

贾芸这是把他当傻子?

但细细琢磨之后……林如海悚然而惊。

这事,不仅有可能,而是太有可能了!

一方出人,另一方出毒药,并且负责善后。

都是有财有权有势之人,联手对付林如海,成功的可能性当然大增。

主要是,林如海毫无防备!

外头的盐商大族,林如海向来是强力镇压,他为盐道多年,积威颇深。

整个淮扬盐商家族都被林如海压的规规矩矩服服帖帖。

当年,隆正帝为皇子时,观政户部,负责南下筹款赈灾。

原本盐商根本不配合,隆正帝大怒之余,决心蛮干。

后来是林如海出手,配合隆正帝,成功募到了数百万两钱粮,安抚了百万以上的流民。

隆正帝就是因为此事获得储位,毕竟景和帝也需要一个真正能挑大梁的继承人。

而不光是在风度仪表上学他的廉亲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