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诡案密档》,我是林深。本章内容根据江西萍乡市网友“青石巷”投稿的亲身经历整理。为保护当事人隐私,部分细节已作模糊化处理。

---

夜色像一盆泼翻的墨汁,将萍乡市老城区的青石板路浸得湿漉漉的。路灯昏黄的光晕中,细密的雨丝斜斜划过,在玻璃窗上织出一张颤抖的蛛网。陈旧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带进一股裹着樟脑味的冷风。柜台后的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珠在镜片后转了转,手指仍摩挲着账本上褪色的钢笔字迹:“住店?”

“不,找人。”我的声音卡在喉咙里,攥着照片的指节泛白。照片上是哥哥陈默——或者说,是七年前的他。那时他穿着深灰色冲锋衣站在萍乡北站广场,身后电子屏显示着“2018年10月3日”。而此刻,我站在他失踪前最后出现的地方:青石巷17号,这家挂着“福来客栈”招牌的三层木楼。

老人摘下眼镜,目光掠过照片时瞳孔骤然收缩。他抓起搪瓷杯灌了口浓茶,茶渣黏在胡茬上:“这后生……我见过。”

一、失踪者的轨迹

2018年国庆假期,陈默以“考察地方民俗”为由独自从上海来到萍乡。监控显示他于10月3日下午3点踏入福来客栈,却再未出现在任何公共镜头中。警方调查时,客栈老板坚称“没见过这人”,房间登记册也毫无痕迹。直到七年后,客栈因电路老化翻修,工人在203号房墙纸下发现一行刻痕:“不要相信他们,井是活的。”

“那间房早锁了。”老人推开203号房的木门,霉味混着某种甜腻的异香扑面而来。墙纸剥落处露出深褐色污渍,形如干涸的血掌印。我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床底时,一截生锈的铁链“当啷”一声坠下,末端拴着半块刻满蝌蚪状符号的青铜片。

“这是傩祭用的‘鬼面符’。”萍乡市博物馆的老研究员抚摸着青铜片,眼镜片后的眉头绞成死结,“但符号排列不对……传统傩戏里‘三清符’镇邪,‘五雷符’驱疫,可这些——”他指尖划过交错的螺旋线与三角标记,“像是某种坐标。”

二、井底的回声

青石巷尽头有口明代古井,井栏上“龙泉”二字已被青苔啃噬得残缺不全。据县志记载,光绪年间连续三任县令在此投井自尽,尸骨均未打捞上岸。陈默的日记本里夹着一页泛黄的剪报:2015年某地质队探测井深时,仪器在80米处显示“空腔结构”,次日全员称病撤离。

子夜时分,我攥着登山绳滑入井中。手电筒光束刺破黑暗的瞬间,井壁上的凿痕让我浑身发冷——那是由无数个“卍”字符号组成的阵列,越往下越密集,犹如一群扭曲的黑色甲虫。当计数器显示深度79米时,绳结突然松动!身体急速下坠的刹那,我瞥见侧壁裂开一道缝隙,缝隙深处……

是一只手。

一只戴着上海牌机械表的手,表盘停在3点17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