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了武士彠次女武珝的美名,武珝便在入宫见驾的名单里。
虽然,入宫见驾的武珝不曾有缘得到皇帝李世民的单独问话,但她“门荫入仕”,封五品才人,如愿进了洛阳文学馆里念书。原是李世民做秦王时的“天策府”。
天策府,又称“天策上将府”。唐高祖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令其在洛阳开府,也是李世民日后称帝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文献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尉,尚书令,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秦王李世民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
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李渊升封原陕东道行台为陕东道大行台,仍以李世民为行台尚书令,自此,陕东道大行台位列唐朝诸行台之上),并且允许他开府,此即天策府;其中,李世民作为天策上将,掌全国征讨,并总判府事。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组成了一个大约五十人的随从集团,包括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刘弘基等,其中,许多人是来自于被他打败的敌人营垒中的杰出人物。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乙酉日,天策府废罢。
又成了洛阳的文学馆;而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
这些权力,在秦王李世民登基称帝前后,即废止。原本的天策府,府中大约五十人的随从集团,都跟着皇帝李世民去了长安。太宗贞观十一年,李世民
大小官员都跟着在皇帝李世民来洛阳的时候
就成了武才人前去的洛阳文学馆
为洛阳文学馆继承,故而,十四岁的武珝见已经是皇帝的李世民,封武才人,官居五品,进洛阳“武功别馆”。
是为名副其实“武才人”。
领了才人官帽官服的武珝,高兴不到两日,就不得不带上三妹武三娘子一起进洛阳“武功别馆”。
“家里长姐亲事定了。”
武士彠三女武三娘子扛着包袱,尾随其二姐武珝一起走出家门,心里无处话凄凉:
是为“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刚刚出了父孝。
其父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文献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得知消息,悲痛成疾。李世民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武士彟去世后,李世民命并州都督李勣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将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老家安葬,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定”。
越明年,也就是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葬于唐昭陵。
现在,是大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家里长姐武顺亲事议定,说给洛阳国子监里的贺兰越石。原本,武士彠年幼的两个女儿并没有放在心上。
次女武珝进了洛阳文学馆,说是武才人;三女武三娘瞧着洛阳城北的含嘉仓,又开始修建。
含嘉仓,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唐,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27年至655年)扩建,是隋唐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
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大仓”。文献记载,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武家最小的女儿武三娘突发奇想,想要进含嘉仓里做个洛阳守粮官,她回家里来“鹦鹉学舌”:“含嘉仓,大唐天下第一粮仓。”
“话是不错,你父又没有调回京城。”其母杨氏回了句。
杨氏,德馨功隆,生在太州仙掌县(今陕西华阴),隋朝宗室,隋朝纳言杨达之女。隋炀帝时,曾修洛阳城,即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文献记载,隋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初三,即位四个月后的隋炀帝杨广登上洛阳北邙山,视察洛阳地形。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丁未,隋炀帝迁都洛阳,命杨素、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隋唐洛阳城,每月役丁200万人,迁徙洛州居民和各州富商大贾数万户充实新建的洛阳城。
杨氏原是杨达最小的女儿,父亲杨达的住宅在东都洛阳教义坊。《两京城坊考》记载:“教义坊,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太原寺。”
夫死归家的杨氏,说是信佛,等到其父杨达战死沙场,朝廷表彰,杨氏发愿为父建寺。而杨达因出身华阴,隋观德王杨雄弟。
文献记载,杨达,字士达,少聪敏,有学行。初仕北周,官至仪同三司、小内史、遂宁县男。隋高祖受禅,拜给事黄门侍郎,进为子爵。时吐谷浑寇边,诏上柱国元谐为元帅,杨达为司马。军还,兼吏部侍郎、开府仪同三司,转内史侍郎,出为鄯、郑、赵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隋灭陈之战后,四海大同,皇上差品天下牧宰,杨达为第一,赐杂彩五百段,加以金带,擢拜工部尚书,加位上开府。为人弘厚,有局度。文献皇后及隋高祖山陵制度,并参豫焉。
隋炀帝嗣位,转纳言,仍领营东都副监,帝甚信重。大业八年,参加辽东之役,领右武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卒于军中,时年六十二。帝叹惜者久之,赠吏部尚书、始安恭侯,赠物三百五十段。
大业八年,杨达兄观德王杨雄也病逝战场,年七十三岁。隋炀帝因他去世而不上朝,让鸿胪监护他的丧事。有关部门考查他的行事,请求给他“懿”的谥号。隋炀帝说:“观王德性高于凡俗,品德超过生民。”于是赐给他“德”的谥号。追赠他司徒之职,和襄国、武安、渤海、清河、上党、河间、济北、高密、济阴、长平等十郡的太守。
值此,弘农杨氏为观德王建寺,祖坟多置祭田。杨达女杨氏,为父遂宁公杨达,也如是。
遂宁寺落成,杨氏遂守家安心做了女居士。参照洛阳白马寺,洛阳遂宁寺附近也是建隋唐洛阳城时预留的大唐邮路驿置,与其说香火鼎盛,不如说,途径商队、僧团甚至兵团可能来寺里借宿:
直到高祖李渊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取洛阳。
杨氏信佛,为了募资重建遂宁寺,真的想出家,年四十四岁;遂宁寺毁于战火。
武德元年,武士彠元配相里氏病故,唐高祖李渊就说过,要给武士彠说一门好亲事;听了其子秦王李世民所说,就让武士彠娶了杨氏为妻,主婚人为长广公主。而他们成亲,所需都是唐朝廷出了,直到将遂宁寺修复。
长广公主,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五女,唐太宗李世民姐姐。
隋朝时期,嫁给华州刺史赵慈景,始封桂阳公主。武德初年,改封长广公主,再嫁安德郡公杨师道。赵慈景去世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长广公主在长安长寿坊为其建了崇义寺。
原本,这一趟回洛阳,杨氏也打算为亡夫武士彠建寺;逝后三年,是京城建寺的规矩,正请了人在洛阳相看。途径教义坊,其父杨达原本的遂宁寺重修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盖因往来商队,香火鼎盛。
请的人知道这遂宁寺也是杨氏的,是她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替其父杨达所筑,这才露出几分认真的神情:
那一年,隋炀帝杨广下旨。便是这个观德王所在的华阴杨氏观王房,而杨氏便是这一年替其父杨达修遂宁寺。
后来,秦王李世民平洛阳,战火波及遂宁寺。
重修后,至今,香火仍然鼎盛。木坊里请的人认真起来。眼前这个年过半百的妇人,于城里还有一块祖地,打算拿出来给她亡夫武士彠再修一座定王寺。
就算是杨氏的三个女儿都察觉到了洛阳木坊里请来的工匠,突如其来的热情。
“定王寺?”他表示木坊里还有西域王庙里过来的图纸。他说,“西域的王,其实就是他们本地的皇帝。信佛的多。”
杨氏在武士彠老家并州文水跟他两个儿子儿媳妇,也是为修庙的事情,闹得不愉快。
也是其前妻相里氏与武士彠合葬,并祭祀的事宜。庶民相里氏,不得建庙,但她与武士彠的两个儿子想门荫入仕。
这段日子里,杨氏领着三个女儿,在洛阳城里看。行至都城最东边的洛河北岸,正说着其父武士彠相中了这里,也在这里留了地建寺。说是“这两处,离得有些远。我还得请人再看看。”
都城最东边的洛河北岸,自隋炀帝时就在修洛阳龙门水驿,至唐太宗贞观年间,仍然在修。现在,修的更像是“龙庙”,或者说,武氏祖庙。
消息不知怎的,传了出去。原本,发生在武士彠老家并州文水的争执,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大概是隋唐改朝换代的缘故,娶了第二个妻子的朝臣也多,人一多,言语间就不再苛责;不过,像武士彠未亡人杨氏这样的可真不多:
汉定王台。
至唐,东都洛阳的达官贵人大概是明白了,只是,想不到,武士彠也是跟长沙定王刘发一样的身份。
却不想,长女武顺与国子监生贺兰越石的亲事议定:
这门亲事,她父武士彠生前提过一句。
那贺兰越石也就国子监生好显摆,其长姐武顺进国子监里陪金龟婿贺兰越石读书。
是为洛阳“陪读妻”。可,那金龟婿贺兰安石还要趁势住进她们家里,武士彠三女武三娘子只得跟她二姐走了;是为唐时的“孩子没爹,回了洛阳,便送进皇帝家的‘六学二馆’里谋个出身”。
说起来,武家次女武珝年十四岁,武家三女武三娘子年十二岁,足以自谋生路。
唐时长安人还有洛阳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唐高祖李渊十岁就去了窦家门庭,雀屏中选;据《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记载:“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当然,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至于,隋朝文献皇后独孤氏是李渊姨妈,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器重他,说得就少了。
大唐宰相长孙无忌曾是陪太宗皇帝读书的,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小儿子,来洛阳时,还有其一母同胞的妹妹长孙氏,日后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年方八岁。
那时,还是隋朝设在洛阳的文学馆,管着的就是弘农杨氏观王房。
观德王杨雄封司空时改杨氏家学荣华学为洛阳文学馆,日后太宗皇帝于洛阳开的天策府。关中望族弘农杨氏一直管着洛阳文学馆,隋朝的皇子公主,便是在洛阳文学馆里念书。
自南北朝“公主和亲”而来的民族政策,至隋唐,遂也有如长孙无忌兄妹这样“公主和亲”的重臣子女,被洛阳亲友接了来,送进洛阳文学馆里。文献记载,长孙晟,字季晟,小字鹅王,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大臣、外交家,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
长孙晟生性聪慧,略涉书史,擅长弹丸和射箭,“一箭双雕”。北周时期,任司卫上士、奉车都尉,得到随国公杨坚赏识。隋朝建立后,历任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左领军卫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多次出使突厥,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分化瓦解突厥。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长孙晟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唐太宗即位后,长孙晟获赠上柱国、司空、齐国公,谥号为“献”。
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而高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随国公杨坚建立隋朝,独孤皇后将高氏说与长孙晟,是他第二任妻子,育有长孙无忌和其妹长孙氏。
长孙晟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二十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长孙晟病逝时,和高氏的一对儿女还小,回了洛阳,进洛阳文学馆里念书。和李世民便是这么认识的。
至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唐,改元武德。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乙酉日,天策府废罢。
又成了洛阳的文学馆,且设立李世民的洛阳“武功别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宗即位,改长安修文馆为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