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只见赤松身背一瓢,头戴斗笠,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艰难险阻的漫漫征程。

一路上,他翻山越岭、趟水过河,不畏艰辛,只为能够寻访到那些声名远扬的前辈高人,并广泛求教于众多的善知识。

曾经,他满怀虔诚地前往平越(如今的贵州福泉)拜谒燕居禅师。这位燕居禅师乃是进入贵州传播教法的得道高僧,同时也是破山大师的嫡传弟子。

众人见到此景,纷纷劝说赤松师从燕居学习佛法。然而,赤松却坚定地以“已有授业恩师在侧”为由婉言谢绝,而后转身离去。

自那日起,赤松仿佛斩断了一切尘世的纠葛与烦恼,身着粗布衣裳,以草木为食,心甘情愿地承受着生活中的种种艰苦。

他始终如一地追随着自己的业师西识和尚,一同致力于开创和建设那座闻名遐迩的白云道场。

每日清晨至夜晚,他都毫无怨言地跟随大众一起辛勤劳作。哪怕弄得浑身尘土满面、心力交瘁不堪,他也从不表露丝毫不满或疲倦之色。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将每一天的辛苦劳作视为一种修行之道,真正做到了见性明悟与实际践行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界。而西识和尚目睹赤松如此勇猛精进地护持佛法,对他赞誉有加,甚至称其为佛门中的颜回一般。

这一天,阳光透过寺庙庭院中的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宁静与凉爽。

赤松正与他的师父一同翻阅着那部厚重的《华严经》。当他们读到《如来观相品》时,经文里如来与诸位天子的对话如同洪钟大吕般在耳边回响。

如来对诸天子说道:“诸天子啊,你们常常听闻那天鼓发出的悠扬声音,但它既不是从东方而来,也并非从南方、西方、北方或是四维上下任何一个方向传来。这天鼓之声不生不灭,就像我所说的法也是如此啊!”

这段话犹如一道闪电划过赤松的心头,让他瞬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就在这一刻,赤松猛然感觉到自己全身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触动,所有的执念与烦恼都一下子烟消云散。

他恍然领悟到,原来世间万物本就是一体的,所谓的自我与外界并无明确界限。

这种顿悟让他欣喜若狂,多年来苦苦追寻的真理似乎终于在眼前清晰地展现出来。

回想起往昔为僧的艰辛历程,赤松不禁感慨万分。那些日夜诵经礼佛的日子虽然充满了虔诚与坚持,但如今看来,仅仅遵循常规道理终究难以抵达真正的高远境界。

于是,他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一首偈语:

“做个朦胧且学痴,淘金岂假弄沙堆;灰头土面思其日,温裕和光且待时。远蹇纵能千处短,道圆终始一般齐;何须说甚有无理,仍入寒炉拨死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