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么援救石达开,太平天国内部吵得不可开交。

下面的人争来争去,无非是派谁去、谁获得援军的兵权,上面的人吵得就不一样了,洪秀全和杨秀清吵得是要不要援救石达开。

洪秀全的理由很有说服力:主力都压过去攻打徐州了,青州一共也没留多少人,守城尚且不足,没法分兵支援。

而且为支持徐州战事,北海东莱两地的粮草掏了个七七八八,北海这地方战略意义已经大幅降低,没必要去救。

应该集中力量凭借人数优势速速打下徐州才是。

从战略的角度讲,洪的分析相当正确。

当族妹杨妙真将洪秀全不想救石达开的消息传给身在徐州战场的杨秀清时,杨秀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拉拢石达开的好机会。

洪秀全主张放弃你,那我就主张救你!

人的身份会因系统而变化,但性格、能力不会变化。

有些人物聚集在一起,大概关系、事迹与历史相同。

因为杨秀清的杰出的贡献与二者之间难以逾越的能力鸿沟,杨秀清十分嚣张跋扈,不将洪秀全放在眼中。

这个思想折射到政治上,就是太平天国形成了洪派和杨派。

虽然杨秀清的行为不合君臣之义,但作者并不想在这方面指责他。

二号人物贡献比一号人物大,还不让二号人物有意见了?

(放个框号,表示为历史内容,不喜欢可以跳过。但建议看一看,明确一下洪秀全的形象,免得又说我尬黑)

【原史中,杨秀清这伙掌握最高权力的教众几乎不是洪秀全发展来的。

顺序是,洪秀全招揽同乡冯云山,冯云山招揽包括杨秀清与萧朝贵在内的第一批教徒,然后杨萧冯三人将拜上帝会发展壮大。

洪秀全在发展冯云山成为教众后,二人分头行动发展教会,结果洪秀全一无所成,反倒是冯云山发展出了拜上帝会的第一批教众。

在一开始的教义中,洪秀全一人占据最高的地位,硬生生在积蓄实力阶段被杨秀清压在了自己脑袋上。

哥们儿,您可是第一代领导人啊,哪个有能力的第一代君王会被部下羞辱、还没办法收拾对方?

其实也不是没办法,天京事变中洪秀全成功除掉了杨秀清。

能除掉,却一直不除掉,就肯定是有所顾忌。

首先,从战略角度讲,太平天国离不开杨秀清。

深剖的话,笔者猜测洪秀全可能还忌惮杨秀清在宗教中的影响力,害怕事情处理不好导致部下离心。

还可能担心除掉杨秀清,韦昌辉一家独大巴拉巴拉…

这么看,洪的忍辱负重、大局为重值得称赞,并且具有一定的权衡能力。

历史上杨秀清一开始并非太平天国二号人物。

当时冯云山(冯是拜上帝会二号人物)等一干人谋划起义被抓,拜上帝会有灭亡的风险,洪秀全这个领导人就想办法救他们。

于是,他在起义有覆灭之危的时候,撇下自己的教徒跑到广东,找一个讨厌他的西方传教士,希望通过这个传教士联络两广总督。

但洪秀全有写书信稳定人心,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先不说这个讨厌他的传教士会不会帮他,就是这个传教士地位再高,能高到有人脉联络两广总督?

联络上吧,他能让两广总督亲自下令赦免一个...造反集团?

他努力的结果一目了然:毫无作用。

可能也有点?

教徒能拿“我家教主去广东联络大官了”唬一唬抓他们的县中小官?

最终,杨秀清设法稳定人心、成功营救出冯云山,保住了起义的火种,成为了太平天国二号人物。

天京事变并非动乱,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洪秀全指挥一群人冲进去把杨秀清及其党羽砍了。

太平天国的国力受损不大,从国力角度讲,并非天京事变决定了起义的失败。

笔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兵力、财力没有明显变化。

不像夷陵之战,一战彻底打废了蜀汉。

仅看结果不考虑影响的话,这次事变相当成功。

洪秀全掌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试图挽救起义。

至于效果…有好有坏吧,这是他自身能力、性格决定的。

从结果来看,太平天国在他掌权后走向衰败。

不过包括他在内的太平天国主要人物都有反侵略的一面,这点值得肯定。

当然杨秀清掌权时一些问题就已经很尖锐了,没有天京事变这场起义大概率也是失败。

其生活奢侈,深陷个人享乐主义,比较喜欢放纵,有言道上行下效,头头这样的话,下面的人是啥样就可想而知了。

1851年金田起义之初,洪秀全就纳妃15人。到1852年转战广西永安时,其妃嫔增至36人。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的后宫规模不断扩大。

有说法称定都后他有名有姓的妃子就达到了81位。

1861年,李秀成选送到天京三千名美女,洪秀全从中挑出108人留于天王府。

此时已经天京事变结束,作者想不出任何他需要伪装好色的理由

而且洪秀全在起义一开始就有很多嫔妃,那时冯云山、萧朝贵等节制杨秀清的人物尚未去世,他没必要装好色啊。

据其子洪天贵福被俘后的供述,洪秀全共有88 位“母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