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凌峰的声音在空旷的讲堂内回荡,但他发现,自己的热情似乎并没能点燃台下听众的激情。年轻的学子们,本应该是最该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群体,此刻却显得兴趣寥寥。他们有的交头接耳,低声谈论着城中新开的酒楼和最近风靡的棋牌游戏;有的百无聊赖地拨弄着手指,心思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甚至还有的,竟抵挡不住困意,堂而皇之地打起了瞌睡。
看到这一幕,郭凌峰的心渐渐沉了下去。他想起自己初到这个世界时,也曾被这里的文化深深震撼过,那些精美的诗词歌赋,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可为何,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这些年轻一代的眼中,却显得如此乏味无趣?
讲座结束后,郭凌峰怀着满腹的疑惑和不解,找到了书院德高望重的王老先生。王老先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大家,桃李满天下,在学界享有盛誉。
“老先生,为何如今的年轻人,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竟是这般漠视?”郭凌峰开门见山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焦虑。
王老先生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长叹一声道:“哎,说到底,还是我们这些做长辈的失职啊!如今市面上,各种新奇玩意层出不穷,酒楼茶肆热闹非凡,哪还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那些枯燥乏味的经史子集?再加上……”
老先生顿了顿,压低了声音,凑到郭凌峰耳边,用只有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道:“再加上……”
王老先生凑到郭凌峰耳边,压低了声音,却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那语气中满是无奈和苦涩。郭凌峰明白,有些话,老先生不便明说。但他心中那份想要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却愈发强烈。他决定,要亲自去民间走一走,去寻找那些依然坚守着传统文化的匠人,去探寻文化传承的困境所在。
郭凌峰离开书院,一路走街串巷,他看到了繁华的街市,看到了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但也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的文化技艺,如今却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他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木匠,老人技艺精湛,雕刻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但却无人问津,只能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老人告诉郭凌峰,现在的人们追求速度,追求效率,已经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欣赏这些需要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艺了。
他又拜访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绣娘,老人的作品针法细腻,图案精美,堪称艺术珍品,但却无人收藏,只能堆放在家中,任凭岁月侵蚀。老人说,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机器制造的廉价绣品,人们图便宜,图方便,早就忘了手工刺绣的精妙和珍贵了。
一路走来,郭凌峰的心越来越沉重。他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而如今,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被各种新奇的事物所占据,传统文化在他们眼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然而,就在郭凌峰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他在一家古旧的书肆里,遇到了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学子。李明是王老先生的学生,在同龄人中,他算是佼佼者,但对于传统文化,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提不起兴趣。
那天,李明在书肆里翻阅古籍,无意中听到了郭凌峰与书肆老板的一番对话。郭凌峰语气激昂地讲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述着那些匠人为了传承技艺所付出的艰辛,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李明的心房。
李明从未见过有人能对传统文化如此痴迷,如此投入,这让他对郭凌峰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丝新的认识。他开始主动接近郭凌峰,向他请教问题,聆听他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学习那些快要失传的技艺。
李明的转变,让郭凌峰看到了希望,他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李明,希望他能将这文化的火种继续传承下去。李明也被郭凌峰的热情所感染,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古籍,学习传统文化,并尝试着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同学。
然而,当李明兴致勃勃地向同学们介绍起传统文化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们的嘲笑和质疑…...
李明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介绍传统木雕工艺的竹简,上面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现了这项古老技艺的魅力。他找到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满怀期待地向他们展示,希望能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丝兴趣。
“你们看,这是我最近在研究的木雕,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多厉害啊!”李明指着竹简上一幅幅精美的木雕图案,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不同雕刻技法的特点,以及每一种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同学们只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脸上满是敷衍和嘲讽。
“切,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研究这些老古董,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刷几道题呢!”
“就是,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还稀罕这些手工玩意儿,也就骗骗你们这些书呆子吧!”
“李明,你该不会是被那个姓郭的给洗脑了吧?别忘了咱们的目标可是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这些旁门左道的东西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