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儒和秋盈原本计划提前回鲁南准备搬家,但静儿即将面临中考,他们决定等考试结束后再出发。鸿儒深知这段时期对静儿的重要性,于是先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妥当。如今,文化站的工作繁忙而琐碎,诸多事务纷至沓来,亟需他这位主心骨来统筹安排。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文化站的静谧,鸿儒便已坐在办公桌前,仔细审阅活动方案。他的笔在纸上勾勾画画,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白日里,他奔波于各个场地,与演员、艺术家们交流探讨,确保演出和展览既能展现高雅艺术的魅力,又能贴近百姓的生活趣味。

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鸿儒和秋盈总会默契地为静儿准备一杯温热的牛奶、一份营养丰富的点心。轻轻敲开静儿的房门,递上一杯牛奶,鸿儒总是会露出一个鼓励的微笑:“静儿,加油,妈妈相信你!”他们知道,此刻无声的陪伴与支持,是给静儿最有力的加油打气。一家人虽各自忙碌,却又被爱紧紧相连。

芳妮因为静儿中考,没有打扰她,没有静儿一起她也就不再去紫竹院英语角了。自己则继续穿梭于各个大学之间。她一边在学校里卖货,一边帮学生代听课。起初,代听课是免费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她将其变成了收费服务。为了方便上课,她从白石桥路搬到了民族大学的地下二层。

芳妮住在民族大学地下二层的一个小房间里,这里虽然简陋,但也是她暂时的栖身之所。冬天的时候,地下二层还算暖和,因为没有直接的通风口,室内的温度相对稳定,不至于像外面那样寒冷刺骨。然而,到了夏天,这里就变得潮湿难耐。墙壁上常常挂着一层薄薄的水珠,地面也湿漉漉的,仿佛随时都能拧出水来。霉菌在角落里悄然生长,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让人感到窒息。

还好,芳妮的房间有一个小窗户,虽然不大,但足以让一丝光线透进来。每天早上,她都会被窗外透进来的微弱光线唤醒。然而,这个小窗户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芳妮出门前,常常无法准确判断外面的天气情况。因为窗户太小,视野有限,她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而那块天空的天气往往并不能代表外面的整体情况。

每天出门前,芳妮都会站在小窗户前,努力向外张望。她会仔细观察那块天空的颜色,试图从中判断出今天的天气。如果看到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她会乐观地认为今天是个晴天,于是穿上轻便的衣服,戴上太阳镜,准备迎接新的一天。然而,很多时候,她看到的只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让她无法确定是阴天还是雨天。在这种情况下,她只能带着伞,做好两手准备。

有一次,芳妮看到窗外的天空似乎还算晴朗,于是没有带伞就出门了。结果,刚走到校园里,天空就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就是一场倾盆大雨。她只能在雨中奔跑,衣服被淋得湿透,狼狈不堪。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轻易相信窗外的那小块天空,每次出门都会带上伞,以防万一。

尽管环境恶劣,芳妮却从未抱怨过。她知道,这个小房间是她在这个城市中唯一的落脚点,也是她实现梦想的起点。她用自己的坚韧和乐观,努力在这个潮湿、昏暗的空间里,为自己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对于芳妮来说,大学校园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天地。起初,她只是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像一只怯生生的小鹿,穿梭在各个教室之间,悄悄找个角落坐下,免费帮那些忙碌或是偶尔偷懒的学生代签到、听课。课堂上,她瞪大眼睛,紧紧跟随着教授的思路,从文学经典的深度剖析,到前沿科学理论的深入浅出讲解,每一堂课都似一场知识的盛宴,让她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她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那些知识仿佛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为她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神奇钥匙。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芳妮手头愈发拮据,现实的压力如影随形。望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衣着光鲜、生活无忧,她心中那股子倔强与不甘愈发强烈。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酒店洗衣店那份辛苦却收入微薄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校园这片“战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